PEG法
其基本原理是在二价阳离子(Mg2+、Ca2+等)存在的情况下,PEG能够有效地诱导DNA产生颗粒状沉淀,从而使细胞膜能够通过内吞噬作用吸收这种DNA颗粒。
1993年Golovkin等用PEG法将H89的原生质体与含有鼠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突变基因(氨甲1喋呤抗性)的质粒共培养,此基因插入了玉米Ds1转座子中。筛选得到的愈伤组织,在不含激
植物转基因载体
PEG法
其基本原理是在二价阳离子(Mg2+、Ca2+等)存在的情况下,PEG能够有效地诱导DNA产生颗粒状沉淀,从而使细胞膜能够通过内吞噬作用吸收这种DNA颗粒。
1993年Golovkin等用PEG法将H89的原生质体与含有鼠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突变基因(氨甲1喋呤抗性)的质粒共培养,此基因插入了玉米Ds1转座子中。筛选得到的愈伤组织,在不含激1素的培养基上再生长出植株。同年Omirulleh等用PEG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到了HE89的原生质体中,建立了植株再生的转化体系。
PEG法虽然转化效率较高,但必须以裸1露的原生质体为受体,而且还受到基因型的限制。

腺病毒是无胞膜的线性双链DNA病毒,目前腺病毒科分为5个属,有多种型别的腺病毒已经被开发为基因转移载体,在基础科研、基因cure和载体疫1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腺病毒的基因组长约26-46kb,这使得腺病毒载体的构建与常见质粒载体(一般长度小于10kb)不同。太长的基因组使得在腺病毒载体上富集一个多克1隆位点非常困难。针对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开发了多种方法。
目前已有的腺病毒载体系统均存在缺陷,有些构建步骤繁琐,耗时较长,有些在重组病毒中引入了不必要的外源序列,有些不能用于重组腺病毒的反向遗传改造。近年来,新的生物特性不同的腺病毒不断被发现,因此,本领域对构建过程更加快捷简便的、人工改造更加方便灵活的腺病毒载体系统和重组病毒构建方法存在需求。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19世纪60年代,奥地利遗传学家格雷戈尔·孟德尔就提出了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观点,但这仅仅是一种逻辑推理。20世纪初期,遗传学家摩尔根通过果蝇的遗传实验,认识到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是呈线性排列,从而得出了染色体是基因载体的结论。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W. Johansen,1859~1927)在《精密遗传学原理》一书中正式提出“基因”概念。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