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方法的原理是在结构收缩应力大的部位给予相应较大的膨胀应力补偿具体作法,MPC加强带的宽度约两米。带之间适当增加水平构造钢筋10%,带的两侧分别架设密孔铁丝网,防止混凝土流入加强带。施工时,先浇带外微膨胀(掺6%MPC)混凝土,浇到加强带时,改为大膨胀混凝土(掺12%MPC)混凝土,该处混凝土强度等级比两侧弹簧高5Mpa。如此连续浇注下去。
补偿收缩混凝土与一般掺氯化铁、三、减水剂等防水
混凝土膨胀剂
该方法的原理是在结构收缩应力大的部位给予相应较大的膨胀应力补偿具体作法,MPC加强带的宽度约两米。带之间适当增加水平构造钢筋10%,带的两侧分别架设密孔铁丝网,防止混凝土流入加强带。施工时,先浇带外微膨胀(掺6%MPC)混凝土,浇到加强带时,改为大膨胀混凝土(掺12%MPC)混凝土,该处混凝土强度等级比两侧弹簧高5Mpa。如此连续浇注下去。
补偿收缩混凝土与一般掺氯化铁、三、减水剂等防水剂的混凝土有本质区别,尽管两者都可提高抗渗性,但一般防水混凝土没有补偿收缩能力,亦即不能产生0.2~0.7MPa的自应力值,抗裂性差。我们认为抗渗的前提是抗裂,补偿收缩混凝土同时具有抗裂和防渗之功能,这是它适用做结构自防水材料的主要原因。二减免后浇带,延长伸缩间距。
混凝土膨胀剂(Expansive Agent for Concrete)在是膨胀水泥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混凝土外加剂。1962年,日本研制成功硫铝酸钙膨胀剂(Calcium Sulfo-Aluminate,简称CSA),它是用石灰石、矾士和石膏配制成生料,经电融烧制成一种含有C4A3(钙)、CaO和CaSO4的熟料,然后粉磨成膨胀剂。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进行混凝土膨胀剂的研究。1974年,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的游宝坤、邓慎操和陈全行等研制成功类似日本CSA的硫铝酸钙膨胀剂,与日本电融法的区别是,采用回转窑烧结法制成CSA熟料,粉磨至比表面积为200~300㎡/㎏制成膨胀剂。
1979年,安徽省建筑科研院金树青、刘莉芳等在明矾石膨胀水泥基础上,研制成功明矾石膨胀剂(EA-L)。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