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帕恰斯(约前190年-前120年)(可能在1世纪斯特拉波的《地理学》一书里提到,喜帕恰斯著作皆失传)将位发明表示天球的浑象归功于希腊人埃拉托斯特尼(前276年-前194年)。然而,汉朝(前202年)大司农耿寿昌于前52年独立发明了浑象,而东汉学者张衡(78年-139年)是位将一组由水车传动复杂齿轮用于驱动浑像这种动机付诸实现的科学家。这种水车的动力是由流入的水钟提供持续不断的
浑天仪铸造厂雕塑
喜帕恰斯(约前190年-前120年)(可能在1世纪斯特拉波的《地理学》一书里提到,喜帕恰斯著作皆失传)将位发明表示天球的浑象归功于希腊人埃拉托斯特尼(前276年-前194年)。然而,汉朝(前202年)大司农耿寿昌于前52年独立发明了浑象,而东汉学者张衡(78年-139年)是位将一组由水车传动复杂齿轮用于驱动浑像这种动机付诸实现的科学家。这种水车的动力是由流入的水钟提供持续不断的压力产生。后来张衡在储水器与流入容器间加了个额外的补偿水箱改进了水钟。
历史记载制造浑象的是耿中丞,即耿寿昌,他是西汉宣帝时的大司农中丞,大概是因为农业生产同天象变化关系密切,他对天文学也有研究。
[3]
浑象示意图
他把从浑天说认识到的天球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可见浑象的大体形状应该是个大圆球,在球上布列了许多星辰,大圆球的旋转就表演出天象的变化。可惜,耿寿昌的浑象和著作都未能保留下来,我们无从知道它的具体结构。
即浑仪。《后汉书·张衡传》:“遂乃研覈阴阳,妙尽琁机之正,作浑天仪。”《金史·历志下》:“ 吴中 常侍 王蕃 云:‘浑天僕者, 羲和 之旧器,谓之机衡。’积代相传,沿革不一。”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三:“ 安溪先生 云:浑天仪三重。其外一重不动者为六合仪,所以定上下四方之位。其中一重旋转者为三辰仪,所以象天体圜动之行。其内一重周游四徧者为四游仪,所以挈玉衡而便观察。”参见“ 浑仪 ”。


些看法是相当的,它同盖天浑天说本质的不同在于:它承认天是没有形质的,天体各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宇宙是无限的空间。这三点即使在今天也是有意义的。或许正因为它的思想离开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太远,它不可能为多数人所接受。试想,一个无限的宇宙空间已是难以想象,更何况众多的天体都毫地飘浮在空中各自运动呢在近代科学诞生以后,依据万有引力定律和天体力学规律说明了天体的运动,证明了宣夜说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然而在古代缺乏理论的证明,只能使它保留在思想领域,成为一种思辩的假说。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宣夜说的观点也渐渐淡漠了。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在他所著的《晋书·天文志》中保留了宣夜说的资料,才使这一思想得以保存下来。

也不同于盖天说。古书上记载为"宣夜之学",通称为"宣夜说"。"宣夜"这个名字很怪,初看不知为何义,历来也无解释,直到清朝末期邹伯奇(1817-1867)才说:"宣劳午夜,斯为谈天家之宣夜乎"这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解释,但在没有任何说法的情况下可聊备一说,即宣表示喧嚣达旦,夜就是整个夜里,表示天文学家整夜忙于天文观测,又互相讨论,可见宣夜之学即为有关天文学。《晋书·天文志》说:"宣夜之书亡,惟汉秘书郎郄萌记先师相传云,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mào,音冒)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