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的地模仿西方,这种艺术活动也是毫无价值的我们要正确理解雕塑也是一种文化形态的理论,不要把雕塑做成一种失去了雕塑特征的文化活动。所谓雕塑艺术的特性和特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革、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不断有所丰富和有必然的趋势。例如,从上世纪70年代起在西方装置艺术出现,雕塑与装置的界限便开始有些模糊,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雕塑已没有存在的价值,将要为装
不锈钢校园雕塑
邯郸学步的地模仿西方,这种艺术活动也是毫无价值的
我们要正确理解雕塑也是一种文化形态的理论,不要把雕塑做成一种失去了雕塑特征的文化活动。所谓雕塑艺术的特性和特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革、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不断有所丰富和有必然的趋势。例如,从上世纪70年代起在西方装置艺术出现,雕塑与装置的界限便开始有些模糊,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雕塑已没有存在的价值,将要为装置所替代。其实,艺术与自然科学不同,在自然科学领域,新的定律、原理和公式一量出现,早的仍然有存在的价值和存在的空间。艺术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装置艺术活跃的西方各国,传统概念中的雕塑仍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它既受到来自装置凡的挑战,也从装置在获得自革新的动力,它不但没有被淘汰,反而获得了新的生机。有些青年朋友怀疑自己,现在仍然在做雕塑是否不合潮流了,是否观念陈旧了,等等,这些顾虑是不必要的。艺术品种有新旧之分,艺术却不能分新旧,而要看它的创造价值。用新的媒介和手段做装置,如果没有新的创意,邯郸学步的地模仿西方,这种艺术活动也是毫无价值的。雕塑这种形式虽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有丰富的遗产积累,但这并这并不妨碍一代又一代新人在这个创造领域里新的作为,因为变革着的时代赋予人们的新思想,会激发起人们新的创造激情与智慧。雕塑创造有的空间,我们对此充满了信心。

有艺术追求的雕塑家和社会、大众之间的矛盾
艺术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初得不到社会和公众承认的艺术创作,并非它们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作品中所体现的观念和审美趣味走在了社会和大众的前面,社会和大众在审美上对它们的认可还没有心理上和修养上的准备。但随着时间向前的推移,它们会逐渐“征服”社会和大众而获得普遍的认可。有艺术追求的雕塑家和社会、大众之间的矛盾常常表现在这里,但也往往在这里表现出有些艺术家的智慧和机敏。这些聪明的艺术家既能适应社会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又善于把社会和大众一时还未能认知的审美因素悄悄地“灌输”给他们,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并得到欣赏水平的提升。这就是早就有美学家们阐述过的“适应是为了征服”的道理。不用说,要做这一点,艺术家本身首先需要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还需要有向社会和大众虚心学习的。因为不论是“适应”即让社会和群众“喜闻乐见”,还是“征服”即提高社会和群众的审美能力,都要求艺术家站在文化的高度,认识和处理与创作有关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凭自己的技艺,更不是靠表面的东西容易应付,有深层精神内容的作品创作中避难就易、避重就轻,为满足一时的名利,

雕塑的文化品位常表现在质材和加工处理上
在这些工作室——博物馆里,除了陈列他们的原作外,还陈列了他们所使用的工具,所选择的材料,为一个主题所做的不同设计方案和做的许多小稿。这些陈列不仅使我们感到很亲切,而且让我们在精神上,受到熏陶和教育,并得到许多文化知识。从大师们那里,我们看到他们在雕塑领域里非常重视各个环节,包括物质媒介和制作方法、手段等等。在他们那里,雕塑是一个自足的整体,从具体的物质到抽象的观念,从构思到成品。雕塑的文化品位常常表现在质材和加工处理上,这既是物质文化,更是精神文化。质材和加工处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物质生产水平,也对作品的艺术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艺术家对此决不能轻视;选择何种材料,如何处理这些材料,则反映出艺术家的审美眼光和能力,会直接影响作品的艺术力,更不能掉以轻心。当前我们有些雕塑家很注重创作构思,却不注意作品材料的选择和加工,结果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文化内涵,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