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管理的手段和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业信息化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进程。2.0理论指出,信息化建设是母体树冠部分的支持网络,庞大的识别系统必须对应有强大的信息化建设体系,如果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识别系统的要求,品
山洪灾害信息化
信息化建设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管理的手段和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业信息化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进程。2.0理论指出,信息化建设是母体树冠部分的支持网络,庞大的识别系统必须对应有强大的信息化建设体系,如果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识别系统的要求,识别系统也将受到伤害,会自动调低到现有的信息化建设体系可以支撑的大小,这是母体的自我调整过程。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解释一种现象:为什么有的进行了很好的识别系统设计,初看起来是一个极具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但却不能持久,并马上出现了负效应(的负一面元素暴露进行损害的美誉度)。
科学技术的推动让各个行业逐渐实现信息化技术的灵活应用。对于泵站建设来说,其同样需要逐步推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构建现代化新型泵站。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实现水利信息的采1集、输送、存储、处理和服务的现代化,全方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效率和效能的过程。具体地讲,水利信息化就是在水利全行业普遍应用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开发与水有关的信息资源,直接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等管理决策服务,提高水利行业的科学管理水平。
《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从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体制机制和制度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主要指标包括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年均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分别降低到0.7%和1.1%以下,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全方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国内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主要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等。以上指标中,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性指标。
进入21世纪以来.电力信息化发展到第四阶段。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主要在管理信息化方面,企业资源计划、资产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安全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集团控制、人财物集约化、全方面预算管理等全方面展开。围绕管理,进行企业业务流程的重新梳理、变革和重组,组织扁平化和精益化管理,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了效益,通过信息化支撑企业管理.不断提升企业的价值,zui终建立起信息化企业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