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审计流程-现场诊断
能源审计流程-现场诊断
深入生产车间、动力车及配电房,按审计工作要求了解企业各用能设备及生产工艺的基本情况。如设备配置及运行状况、能耗与物耗水平、管理状况,调取设备资料、运行记录,并对相关数据进行验证,进行物资盘存。
(1)工艺流程诊断根据企业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审计及诊断,掌握生产工艺中重点用能区域低能效点情况,并了解企业生产工艺细节及各用能环节
能源审计方案
能源审计流程-现场诊断
能源审计流程-现场诊断
深入生产车间、动力车及配电房,按审计工作要求了解企业各用能设备及生产工艺的基本情况。如设备配置及运行状况、能耗与物耗水平、管理状况,调取设备资料、运行记录,并对相关数据进行验证,进行物资盘存。
(1)工艺流程诊断根据企业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审计及诊断,掌握生产工艺中重点用能区域低能效点情况,并了解企业生产工艺细节及各用能环节,评估是否存在优化空间。
(2)重点用能设备诊断分系统对各重点用能设备的当前运行工况进行式诊断,并辅以必要的能效测试,调阅历史运行数据,就可能存在的节能技改空间进行分析、核算、评价。
(3)现场用能管理走访了解企业现场能源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如各项能源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现场设备管理现状,企业计量仪表的配备、完好情况,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节能奖惩机制、资金预算、人员能力和意识、宣传培训和内部沟通等情况。
(4)关键员工座谈采用现场沟通的方式与设备管理人员就设备管理及经济性运行问题进行交流。了解企业能源管理工作现状及具体执行情况,必要时采用座谈会的形式开展。
能源审计流程-现状及节能分析
能源审计流程-现状及节能分析
企业现有管理水平、设备运行效率与目标能源绩效之间的差距,即为节能潜力。节能潜力分为理论潜力和视在潜力。理论潜力是指理论上可回收和重复利用的节能空间;视在潜力是指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能够实现的回收利用的节能空间。随技术进步视在潜力动态变化。
(1)结构节能分析①分析产品结构、原料结构变化对节能的影响。②分析能源结构变化对节能的影响。
(2)技术节能分析①与国内外同类工艺流程企业产品(或工作量)综合能耗及主要生产工序能耗差距的节能潜力分析。②按能源介质(系统)进行购入、储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环再的节能潜力分析。③按工序(单元)进行使用环节的节能潜力分析。分析每个工序(单元)能源的种类、流向、用途、能源利用效率及热平衡情况,以及主要用能设备(装置)经济运行情况。④在工序(用能单元)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工序(用能单元)间能源消耗的互相影响及其节能的潜力,对可能的技术改善机会以及淘汰落后产能的节能潜力进行分析等。
(3)管理节能分析①分析企业现有能源管理机制的缺失或不足对节能的影响。②分析企业管理制度存在的缺失或不足对节能的影响。③分析企业能源管理工作执行与落实过程中的不足对节能的影响。④分析改进企业能源管理手段或者工具对节能的影响。
(4)行为节能分析全体员工日常出行、在厂工作及生活行为对能源消耗影响分析。
能源审计形式
能源审计根据委托形式一般分为两种:
(1)受节能主管部门委托的形式
省或地方节能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能源消费的状况,结合年度节能工作计划,负责编制本省(市)、自治区或地方的能源审计年度计划,下达给有关用能单位并委托有资质的能源审计监测部门实施。这种形式的能源审计也可称为监管能源审计。
(2)受用能单位委托的形式
在用能单位领导部门认识能源审计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或在主管部门要求开展能源审计的基础上,能源审计部门与用能单位签订能源审计协议(或合同),确定工作目标和内容,约定时间开展能源审计工作。或者是用能单位根据自身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的需要,主动邀请能源审计监测部门对其进行能源审计。这种形式的能源审计也可称为用能单位委托能源审计。
能源计量
需求牵引、驱动。根据能源发展战略和要求,紧密衔接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能源计量需求,准确把握能源计量发展方向。以制度、技术、管理为手段,积极探索能源计量发展新思路,培育能源计量服务新业态,形成可量化、可、可推广的能源计量服务新模式,推动能源计量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夯实基础、完善体系。加快能源计量相关计量基准和计量标准建设,针对节能减排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技术难题研究和攻关,推动能源计量器具智能化升级。健全能源计量体系,加快能源计量法律、法规、规章、标准、技术规范的制修订,完善能源计量监管体系,提升能源计量监管能力和水平。
分类推进,协同发展。针对各行业、各领域发展特点和需求,分类、分层制定能源计量推进措施,提升以能源计量为基础的节能减排整体解决能力和水平。加强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区域之间的协作,积极构建统一协调、运行、资源共享、多元共治的能源计量协同发展机制。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