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有“四德”笔有“四德”,即“尖、齐、圆、健”,下面逐一介绍:尖: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锐。笔尖则写字锋棱易出,较易传神。作家常以“秃笔”称自己的笔,但笔不尖则成秃笔,做书神彩顿失。选购新笔时,毫毛有胶聚合,很容易分辨。在检查旧笔时,先将笔润湿,毫毛聚拢,便可分辨尖秃。齐: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毫若齐则压平时长短相等,中无空隙,运笔时“万毫齐力”。因为需把笔完全润开,选购时就
书法教室
笔有“四德”
笔有“四德”,即“尖、齐、圆、健”,下面逐一介绍:
尖: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锐。笔尖则写字锋棱易出,较易传神。作家常以“秃笔”称自己的笔,但笔不尖则成秃笔,做书神彩顿失。选购新笔时,毫毛有胶聚合,很容易分辨。在检查旧笔时,先将笔润湿,毫毛聚拢,便可分辨尖秃。
齐: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毫若齐则压平时长短相等,中无空隙,运笔时“万毫齐力”。因为需把笔完全润开,选购时就较无法检查这一点。
圆: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如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反之则身瘦,缺乏笔力。笔锋圆满,运笔自能圆转如意。选购时,毫毛有胶聚拢,是不是圆满,仔细看就知道了。
健:即笔腰弹力;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弹力较羊毫强,书亦坚挺峻拔。关于这点,润开后将笔重按再提起,锋直则健。
四德指的是笔本身的功能,选笔时也要顾及临摹的碑帖。所谓“用某家所用的笔,又写他那一种字”也。要判断所使用的是那一种笔,直接看他的字迹是的方法:风格健劲的,选用健毫;姿媚丰腴的,选用柔毫;刚柔难分的,则选用兼毫。笔的特性亦影响写出来的书法,如此才能臻乎书法之妙境。
还有一点是字体大小方面,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小笔写大字易损笔且不能使转自如,大笔写小字则杀鸡焉用牛刀了。

钢笔作为硬笔书法书写工具的元老,就目前来看,其地位仍旧是不可撼动的。
书写的过程,本身就是书写者和书写工具不断磨合的过程。钢笔的使用寿命较长,在和使用者相磨合的步骤中,具备了天然的优势。
由于其笔杆材质多为金属,使用的时候感觉分外厚重;当钢笔在纸面上挥洒的时候,常有种执长巨剑驰骋沙场的快意。
另外个人认为,明嘴钢笔因为弹性更足,它的使用效果相较暗尖的更好,而且暗尖钢笔的笔头较粗,一定程度上会遮挡住书写者的视线,不便于书写。选购钢笔这事儿,前人之述备矣。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期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书法艺术非常兴盛,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了书法理论的研究。西晋时,出现了一批以自然界中千 姿百态的物象、动态来描绘、比喻各种书体形态美的理论著作,如成公绥的《隶书体》、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状》、刘劭的《飞白势》、杨泉的《草书赋》等,表现出一种“尚象”的审美趋向。东晋时,书家已不满足于对书法外在形态的描述,而开始探求用 笔、结体和章法技巧的规律,并注意研究人的主观意志与书法的关系。如世传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都是这方面的重要书论。至南北朝时,受时风的影响,开始重视对各个 书家的评论。这方面有影响的著作有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虞和的《论书表》、庾肩吾的《书品》等。尤其是王僧虏的《书赋》、《论书》、《笔意赞》等书论,着意探求书法创作的过程和特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数字化书法教室和传统的教室相比较那肯定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这种数字化的教室由于引用了数字化的元素在其中,那么这里面操作的方便性就可见,一般比如说传统在写字的时候,尤其是写不同的字体的时候,可能要不同的去切换,用不同的字体来进行临摹,这样操作起来的确是非常的麻烦,而现在由于有了这种数字化的教室在引入其中,那么只需要通过简单的几个点击就可以马上切换不同的字体,然后来进行临摹,那这样一来效率就可能高很多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临摹的过程当中,老师可以随时通过这套数字化的系统去观察到学生临摹的具体情况,可以随时根据学生书写的效果来进行点评或者提醒,真正的可以做到手把手的兼顾到每一个学生。
数字化书法教室是伴随着数字化技术不断的进步而应运而生的一种产物,采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教学,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多维度的教学方式,同时在里面还引入了大数据分析和大数据处理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加的强劲,老师教学的效果更进一步提升,让书法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