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的切削加工
机床的切削加工是由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来实现的,其运动可分为表面形成运动和辅助运动两类。表面形成运动是使工件获得所要求的表面形状和尺寸的运动,它包括主运动、进给运动和切入运动。主运动是从工件毛坯上剥离多余材料时起主要作用的运动,它可以是工件的旋转运动(如车削)、直线运动(如在龙门刨床上刨削),也可以是刀具的旋转运动(如铣削和钻削)或直线运动(如插削和拉削);进给运动是
斗山机床质量
机床的切削加工
机床的切削加工是由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来实现的,其运动可分为表面形成运动和辅助运动两类。表面形成运动是使工件获得所要求的表面形状和尺寸的运动,它包括主运动、进给运动和切入运动。主运动是从工件毛坯上剥离多余材料时起主要作用的运动,它可以是工件的旋转运动(如车削)、直线运动(如在龙门刨床上刨削),也可以是刀具的旋转运动(如铣削和钻削)或直线运动(如插削和拉削);进给运动是刀具和工件待加工部分相向移动,使切削得以继续进行的运动,如车削外圆时刀架溜板沿机床导轨的移动等;切入运动是使刀具切入工件表面一定深度的运动,其作用是在每一切削行程中从工件表面切去一定厚度的材料,如车削外圆时小刀架的横向切入运动。
机床发展史
起步阶段(1949~1958 年)
之初,我国机床工业十分落后。新成立时,机床保有量在9.5 万台左右。1952 年,金属切割机床年产量仅1.37 万台,只有上海、沈阳、昆明等城市少数企业有制作皮带车床的能力。比较而言,欧美在1797年便设计出丝杆传动车床,1952 年已经研发出了数控铣床,我国此时和国外的技术差距和产业差距都非常明显。
我国机床发展
重视技术和人才培养,机床技术累积。“一五时期”(1953~1957 年)我国对机床工业十分重视,关注机床技术和人才的培养,这段时间也派出很多人去苏联学习。苏联当时的机床工业还比较发达,给予了我国大量的支持。在这段时期,我国成功打造了一批骨干企业(俗称的“十八罗汉”),还逐步成立了7 个综合性机床研究所、37 个各类机床研究所,为我国机床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是我国机床工业发展的重要起步阶段。在数控机床领域,我国在1958 年出现了台数控机床,比美国晚了6 年,比德国、日本和苏联只晚了2 年。
机床的发展
计划经济拉近了我国产业差距,但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计划经济时代,在的重视下,机床工业有了很大的进展,同时计划经济的特点也很明显。首先,机械部对的生产、供应、销售等环节进行统一管理,不允许企业额外生产机床,即使是小规格的仪表机床也不行,市场缺乏竞争。另外,我国主要是为主,而欧美等走的是从“0”到“1”的自行研发路径,我国对于机床的技术仍然未能掌握,后续技术研发的动力也显得不足。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