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三号系统继承北斗有源服务和无源服务两种技术体制,能够为用户提供基本导航(定位、测速、授时)、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服务,及周边地区用户还可享有区域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等服务。完善北斗系统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多方联动的常态化机制,完善自主健康管理和故障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大型星座系统的运行管理保障能力,推动系统稳定运行工作向智能化发展。
保持高精
大量北斗回收
北斗三号系统继承北斗有源服务和无源服务两种技术体制,能够为用户提供基本导航(定位、测速、授时)、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服务,及周边地区用户还可享有区域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等服务。完善北斗系统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多方联动的常态化机制,完善自主健康管理和故障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大型星座系统的运行管理保障能力,推动系统稳定运行工作向智能化发展。
保持时空基准,推动与其他导航系统时间坐标框架的互操作。北斗系统时间基准(北斗时),溯源于协调世界时,采用国际单位制(SI)秒为基本单位连续累计,不闰秒,起始历元为2006年1月1日协调世界时(UTC)00时00分00秒。北斗时通过授时中心保持的UTC,即UTC(NTSC)与国际UTC建立联系,与UTC的偏差保持在50纳秒以内(模1秒),北斗时与UTC之间的跳秒信息在导航电文中发播。
建设北斗三号系统。2009年,启动北斗三号系统建设;2018年年底,完成19颗发射组网,完成基本系统建设,向提供服务;计划2020年年底前,完成30颗发射组网,建成北斗三号系统。
随着北斗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的发展,相关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测绘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应急搜救等领域,逐步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系统建设分两个阶段实施,一期为2014年到2016年底,主要完成框架网基准站、区域加强密度网基准站、数据综合处理系统,以及国土资源、交通运输、中科院、、气象、测绘地理信息等6个行业数据处理中心等建设任务,建成基本系统,在范围提供基本服务;二期为2017年至2018年底,主要完成区域加强密度网基准站补充建设,进一步提升系统服务性能和运行连续性、稳定性、可靠性,具备服务能力。
北斗星是自远古时起人们用来辨识方位的依据。司南是古代发明的导航装置,两者结合既彰显了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又象征着导航系统星地一体,为人们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的行业特点,同时还寓意着自主导航系统的名字—北斗。 网格化地球和中英文文字代表了北斗导航系统开放兼容、服务;建设北斗三号系统。2009年,启动北斗三号系统建设;2018年年底,完成19颗发射组网,完成基本系统建设,向提供服务;计划2020年年底前,完成30颗发射组网,建成北斗三号系统。
北斗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北斗系统空间段采用三种轨道星组成的混合星座,与其他导航系统相比高轨更多,抗遮挡能力强,尤其低纬度地区性能特点更为明显。
二是北斗系统提供多个频点的导航信号,能够通过多频信号组合使用等方式提高服务精度。
三是北斗系统融合了导航与通信能力,具有实时导航、定位、授时、位置报告和短报文通信服务五大功能。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