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企业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很多,有含有重金属和各种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水,也有很多有毒废气的排放。这些废气如不采取措施治理,会对人类和环污染。本人根据多年的电镀工艺设计的经验,提出一些电镀废气治理的有关建议和措施,为电镀行业废气空制提供技术参考,并对保护生态环境、控制空气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电镀废气概念
1.1 电镀废气种类
根据《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镀锡价格
电镀企业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很多,有含有重金属和各种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水,也有很多有毒废气的排放。这些废气如不采取措施治理,会对人类和环污染。本人根据多年的电镀工艺设计的经验,提出一些电镀废气治理的有关建议和措施,为电镀行业废气空制提供技术参考,并对保护生态环境、控制空气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电镀废气概念
1.1 电镀废气种类
根据《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电镀废气的种类主要有、铬酸雾、硫酸雾、氮氧化物、以及氟化物。此外,还有一些含粉尘气体、有机废气、碱往气体。
(1)抛光液的组成及其他影响因素。
①抛光液组成:为了保证化学抛光的效果,必须使金属表面溶解,并在表面形成前述的液体膜或固体膜。化学抛光液的基本组成一般包括腐蚀剂、氧化剂、添加剂和水。其中,腐蚀剂是主要成分,主要使工件在溶液中溶解;氧化剂和添加剂可抑制腐蚀过程,使反应朝有利于抛光的方向进行;水对溶液浓度起调节作用,便于反应产物的扩散。
用作金属溶解的成分一般是酸,其中用得较多的是H2S04、HN03、HC1、H3PO。、HF等强酸,而对铝那样的金属,也可用NaOH,在这些酸中由于高浓度的磷酸和硫酸都具有较高的黏度,可形成液体膜扩散层,故这种成分具有两种功能。这也是在化学抛光液的组成中主要采用磷酸和硫酸的原因。为了提高黏度,使扩散层容易形成,也可加进明胶或甘油等能提高黏度的添加剂。为了促进固体膜的形成,则需加入以或铬酸为主的强氧化剂。
②抛光时间:化学抛光存在一个佳抛光时间范围。若时间过短,只能获得没有光泽的梨皮状表面;若时间过长,不仅溶液损失增大,而且加工表面会出现污点或斑点。而这个时间范围受材料、抛光液组成及抛光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通常难以预测,只能通过实验测定。化学抛光中往往同时产生氢气,这是在抛光具有氢脆敏感性材料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另外抛光液温度高达100~200CC时,还会发生退火作用。为了把氢脆和退火作用的影响降到低,就必须在适温度范围内选择尽可能短的抛光时间。
③抛光温度:化学抛光时,溶解速度随着抛光液温度的提高而显着增加。此外,强氧化性的酸在高温时的氧化作用会变得很显着。在化学抛光中,由于这些酸的溶解作用和氧化作用会同时发生,故多数情况下都是把抛光液加热到较高温度来进行抛光的。

常见镀后处理:
除氢处理
大部分金属基体如钢铁、铜,在前处理(酸洗、阴极电解除油)及电沉积过程中,都会产生“氢”,有部分还没来得及形成“氢气”即以“氢原子”的形式渗入到基体和镀层中,使镀件产生脆性,严重降低零件的抗拉强度,称为氢脆。因此在航天航空、汽车制造等领域使用的零件镀后都必须经过“除氢”处理,有些在使用中要求抗拉强度高的零件也要进行“除氢”处理。除氢处理是在200℃左右的温度下进行的,处理时间根据零件要求的抗拉强度来决定。除氢处理应在镀后的3小时内进行。
电镀加工镀层厚度计算公式:
1、理论计算公式:Q=I×TI=J×S
Q:表示电量,反应在PCB上为镀层厚度;
I:表示电镀所使用的电流,单位为A(安培);
T:表示电镀所需的时间,单位为min(分钟);
J:表示电镀密度,指每平方英尺的单位面积上通过多少安培的电流,单位为ASF(A/Ft2);
S:表示受镀面积,单位为Ft2(平方英尺)。
2、计算公式:【备注:1um=39.37微英寸(μ")=0.03937毫英寸(mil)】
(1)、铜镀层厚度(um)=电流密度(ASF)×电镀时间(min)×电镀效率(%)×0.0202(电镀系数)
(2)、镍镀层厚度(um)=电流密度(ASF)×电镀时间(min)×电镀效率(%)×0.0182(电镀系数)
(3)、锡镀层厚度(um)=电流密度(ASF)×电镀时间(min)×电镀效率(%)×0.0456(电镀系数)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