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状态下,AED的配置数量充足且距离可及,心脏骤停的患者就能得到除颤,从而获得生机。
但实际情况往往更为复杂。首先是“不知道,不会用”的问题。
根据不同媒体随机抽样调查来看,尽管 AED 已经进入北京、深圳、杭州、广州等城市,但大多数普通乘客乃至商场、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仍对其为何物一无所知。
据南都周刊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广州市民对AED缺乏了解。“AED
除颤电极片
在理想状态下,AED的配置数量充足且距离可及,心脏骤停的患者就能得到除颤,从而获得生机。
但实际情况往往更为复杂。首先是“不知道,不会用”的问题。
根据不同媒体随机抽样调查来看,尽管 AED 已经进入北京、深圳、杭州、广州等城市,但大多数普通乘客乃至商场、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仍对其为何物一无所知。
据南都周刊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广州市民对AED缺乏了解。“AED?这是什么?我没听过。”“我只在新闻媒体上了解过AED,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碰到,我应该不会用。”
而在杭州某广场的AED急救设备旁边,记者随机问了路过的几个人,所有人均不知道眼前的仪器正是AED,还有很多人表示并不清楚如何使用。
事实上,被称作“傻瓜除颤仪”的AED,使用简单,非医疗人员也可使用。当仪器打开的时候,屏幕上还会出现生动具体的操作指引。
之所以没人会用,是因为在国内,主动寻找和参加包括 AED 操作在内的急救培训,仍只存在于较小圈子,远未扩大到普通公众之间,形成社会氛围。
美国则是立法。1995年,美国立法开展“公共除颤计划”,每年投入3000万美元专项资金用于AED的购买和铺设。在美国,急救车5分钟内无法到达的公共场所,全都要依法设置AED。立法推进,使美国的AED很快达到了平均每10万人317台的普及率。
其实,AED在国内的推广,还遇到了一些更为隐形的问题。
致力于推广急救知识的退休医生贾大成在急救培训中,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学它有什么用?用得上吗?”他不得不苦口婆心:“这件事牵涉到所有人。因为没有人能确保,下一个在地铁上发生意外的不会是自己。”
这表明了全民的急救意识仍处于懵懂状态。
1、在没有按压质量反馈装置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准确的知道按压的深浅,这时候按压力度过大优于力度不足,因为受伤总比要好,所以要强调至少5厘米。
2、作为普通大众,甚至很多医务人员,在心肺复苏的时候,可能会由于紧张或者是疲劳,常常会出现力度不足,强调至少5厘米更有意义。
3、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你告诉他:按压既不能深也不能浅、既不能快也不能慢,老百姓会觉得心肺复苏好难把握,不利于普通人去实施心肺复苏。强调至少5厘米更有意义。
4、在有按压质量反馈装置的条件下(比如医疗机构里),按压速度和深度恰当当然是合理的。
所以,心肺复苏的按压深度的标准确实是5-6厘米,但现实操作中:对于普通人来说告诉他们至少5厘米就好,对于有按压质量反馈装置的情况应该按压5-6厘米。
卓尔AED如果配有接压深度提示的电极片会提示心肺复苏的按压深度,在5-6cn之间才是有效的按压。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