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产生于从原始社会跨入社会的初期,那时“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主持祭祀和指挥军阵的大权已被少数首领所垄断,用于祭祀和的铜鼓,已经不是一般的乐器,而是少数所占有的、象征财富与的重器。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随着祭祀活动的频繁,铜鼓也常陈列于祭器当中,逐渐的被赋予神秘色彩,成为通灵的圣物,演变成为沟通人神的礼
大型铜鼓铸造厂
铜鼓产生于从原始社会跨入社会的初期,那时“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主持祭祀和指挥军阵的大权已被少数首领所垄断,用于祭祀和的铜鼓,已经不是一般的乐器,而是少数所占有的、象征财富与的重器。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随着祭祀活动的频繁,铜鼓也常陈列于祭器当中,逐渐的被赋予神秘色彩,成为通灵的圣物,演变成为沟通人神的礼器。
明清以后,封建王朝对民族地区加强了统治,逐渐“改土归流”,终废除了土司制,地方民族首领独霸一方的地位削弱,乃至完全丧失。作为民族首领统治象征的铜鼓,丧失了原来的作用,不再是少数所垄断的重器‘财富象征和祀神礼器,成了广大民众所广泛使用的一般娱乐乐器。蛮降寨一陆姓人家收藏有5面铜鼓分别叫米水、米漏、米土、米麦、米姐(音译)。
铜鼓是壮族及先民铸铜工艺的代表作。春秋到明清时期,都有铸造和使用。铜鼓早源与陶釜,个体

不大,从素面无纹到有简单的纹饰。汉以后到唐,逐渐向雄浑高大、精美稳重的方向发展。唐以后又逐渐变小。明清以后,这一传统技术就消失了。
民间传世铜鼓基本上都是麻江型,经过数百年、上千年的不断使用,如今破损已经十分严重。广西的白裤瑶族在的仪式中都要敲铜鼓,据南丹里湖生态博物馆课题组的调查,在所参加的六次仪式所观察到的约100余面铜鼓中,近一半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蛮降寨一陆姓人家收藏有5面铜鼓分别叫米水、米漏、米土、米麦、米姐(音译)。鼓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裂痕,没有一面是完好的。人类在寻找石器时认识了矿石,在烧制陶器时初步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那坡县彝族在跳弓节所用的两面铜鼓,破损相当严重。
铜鼓如果继续这样使用下去,这些破损的铜鼓用不了几年了。
上述几个问题中,核心的问题是鼓壁太厚,其它不足皆因此而产生。但是,要将鼓壁降至传世铜鼓的厚度,就必须在铸造时将内外范之间的间隙减小,但这一来又会增加浇铸中所产生的气隔,给浇铸带来极大困难。古人曾舍生忘死地去追求它和占有它,把它视为神器,对它顶礼膜拜。2004年,该研究所又铸造出两面麻江型铜鼓,但壁厚依然如故,且声音反不如一批铜鼓,说明这一问题确实是一大难题。
在这方面花费时间长、投入人力、资金多的,是广西民族学院。1995年,广西民族学院万辅彬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在上海博物馆用陶瓷型模试铸出一面麻江型铜鼓,但不是很成功。之后,他们在广西民族学院组建了我国一个铜鼓铸造实验室,继续开展麻江型铜鼓铸造试验。铜鼓是广西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乐器,是体现广西历史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后来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投入大量的资金及人力,先后铸造了十几次,但仅铸出两面铜鼓,没有完全取得成功。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