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钽是浅棕色金属状立方结晶粉末,属于氯化钠型立方晶系。目前也用碳化钽做硬质合金烧结晶粒长大用,对抑制晶粒长大有,密度为14.3g/cm3。不溶于水,难溶于无机酸,能溶于和的混合酸中并可分解。能力强,易被钾熔融并分解。导电性大,室温时电阻为30Ω,显示超导性质。用于粉末冶金、切削工具、精细陶瓷、化学气相沉积、硬质合金刀具、工具、模具和耐蚀结构部件添加剂,提高合金的韧性。
碳化钽硬度
碳化钽是浅棕色金属状立方结晶粉末,属于氯化钠型立方晶系。目前也用碳化钽做硬质合金烧结晶粒长大用,对抑制晶粒长大有,密度为14.3g/cm3。不溶于水,难溶于无机酸,能溶于和的混合酸中并可分解。能力强,易被钾熔融并分解。导电性大,室温时电阻为30Ω,显示超导性质。用于粉末冶金、切削工具、精细陶瓷、化学气相沉积、硬质合金刀具、工具、模具和耐蚀结构部件添加剂,提高合金的韧性。

另一方面,许多研究表明,材料需要同时具有高硬度和高韧性, 而整体复合只提高了硬度,却不能使韧性得到改善,而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既保持了陶瓷的高硬度、高性等优良性能,又具有金属基体的高韧性、高延展性。碳化物颗粒具有高强度、高硬度、与基体润湿性良好等优点, 使其作为第二相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冶金、建材、电力、水电、矿山等领域,并取得了很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其大小在微米级范围内, 因此称此反应层为微米TaC 层;C层颗粒处于与基体结合处, 各颗粒之间被条状珠光体组织分隔,使其界限清晰可见,并且颗粒在反应区边缘完全分散,因此称此反应层为TaC 分散层 [2] 。显微硬度编辑对TaC 表面梯度复合材料从表面到基体进行了显微硬度的测试。从表面开始每隔50μm 进行一次显微硬度测试,从其测试出的硬度值分布中可以看出:TaC 表面梯度复合材料的表面显微硬度值达2123HV0.02, 其中纳米TaC层显微硬度为1980~2025HV0.02, 微米TaC 层显微硬度为1750~2010HV0.02,TaC 分散层显微硬度为1640~1710HV0.02, 其TaC 层随距表面距离的增加,其显微硬度呈现降低的趋势,但其显微硬度仍可达到灰口铸铁基体的5.5~7.0 倍。

根据实验过程中产物的形态和分布, 建立钽板在铸铁基体中的液固反应过程模型。模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反应初期、反应生成熔融[TaC]、反应生成TaC、反应生成TaC 分散层和完全反应。从反应模型中可知, 在反应过程中基体中的原子需穿过基体层才能到达界面反应处。其反应的过程为:反应初期C 原子通过扩散到达Ta 板表面,与Ta 板表面熔融的[Ta]结合;由于Ta 对C 有极强的亲和力,当Ta、C 相遇时发生原位反应生成[TaC]共熔体;基体中的C 继续扩撒与[TaC]共熔体结合,当其浓度在熔体中达到饱和时析出碳化物TaC 颗粒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