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丸在使用中的耗损
钢丸在抛丸清理过程中是损耗物品,要根据设备剩余钢丸量和磨损的大小来不定时的添加新的钢丸,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抛丸机的正常运转和保证工件的清理效果。
很多客户联系我们询问钢丸的使用周期,其实这个问题很难一口回答,因为所清理的工件尺寸,工件材料硬度,还有抛丸机的类型等因素都能影响钢丸的消耗速度,想计算钢丸的使用成本,统计一个月或一段时间内的正常生
钢丸厂
钢丸在使用中的耗损
钢丸在抛丸清理过程中是损耗物品,要根据设备剩余钢丸量和磨损的大小来不定时的添加新的钢丸,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抛丸机的正常运转和保证工件的清理效果。
很多客户联系我们询问钢丸的使用周期,其实这个问题很难一口回答,因为所清理的工件尺寸,工件材料硬度,还有抛丸机的类型等因素都能影响钢丸的消耗速度,想计算钢丸的使用成本,统计一个月或一段时间内的正常生产所消耗钢丸数量,这样的计算才是靠谱的。当然我们接触的客户形形色色,有一些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铸造工件:同样重量的大铸件消耗钢丸量会比小铸件少点,这个好理解,因为同样重量大铸件的表面积比较小。同样的铸件跟其表面的硬度有关,硬度越高,钢丸消耗量越大;硬度越低,消耗量越少。通常情况统计,一吨钢丸大约能清理100吨左右的铸件。
型钢、模具:因为各个公司处理的钢材型号不同,硬度不同,这个消耗率差别很大,肯定是工件硬度越高,损耗越大,基本是1吨铸钢丸能处理120-150吨左右的钢材。
抛丸机中钢丸消耗的计算方法
1、抛丸机钢丸消耗计算方法如下:
①消耗1公斤的不锈钢丸相当于消耗17公斤的金钢砂,相当于消耗100公斤的玻璃珠;
②相当于消耗3-4公斤的普通钢丸;相当于消耗3公斤的铝丸和锌丸。
2、不锈钢丸消耗计算如下:
不锈钢丸主要用于有色金属的表面清理及装饰。不锈钢丸密度较铝丸大2倍多,因此抛丸速度适当降低仍可达到理想的清理效果,用不锈钢丸进行抛丸加工,将获得能够凸现金属本色,光洁又有亚光效果的表现。对工件自始至终无任何污染,使用寿命比铝丸高得多。
据实测,抛丸处理每一吨铝合金铸件,丸料的消耗量约二公斤。在同样的工艺条件下,加工同等数量的同种工件,不锈钢丸与其它丸料、砂料相比如下:消耗1公斤的不锈钢丸相当于消耗17公斤的金钢砂,相当于消耗100公斤的玻璃珠;相当于消耗3-4公斤的普通钢丸;相当于消耗3公斤的铝丸和锌丸。
因此,在相同的加工条件下,所消耗的不锈钢丸少,由此而产生的废料少;丸料和废料的运输、处理费用;工件清洗量也。
抛丸机和钢丸都是外表处置,但不是说只要铸件才抛丸,钢丸喷砂主要功用是外表除锈,除氧化皮等,比方热处置后的零件,而抛丸机的效果和功用就较多不光除锈,除外表氧化皮,还进步外表粗糙度,去掉零件机加工毛刺,消除零件内应力,削减热处置后零件变形,进步零件外表,受压才能等。用于喷丸的技术有许多,例如:铸件,锻件,机加工后零件表处,零件热处置后表处等。喷砂主要是人工操作,而抛丸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多。抛丸所用的钢丸和铁丸其实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丸,的说它是小钢丝或小钢棍,仅仅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才看起来象丸子的,所谓喷砂的砂说穿了,也即是河砂罢了,和修建用的没有什么两样,仅仅喷砂用的经过筛制,含泥少,颗粒巨细标准罢了。当然有的职业也有不一样,如船只职业的抛丸机用的是真实的钢丸、喷砂用的是金属矿砂(不是河砂-石英砂)。
钢丸的含碳量决定了硬度和质量
钢材等在淬火加热之后,会有两种冷却方式,
一是等温冷却,即等温淬火;
二是连续冷却,即普通淬火。等温冷却可以根据需要获得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贝氏体等,而普通淬火则是为了获得马氏体。各种钢件、机械零部件及工、模具都要经过淬火和回火后使用,在淬火时发生强化和硬化就是由于形成了马氏体。
马氏体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板条马氏体,如图a所示,在晶相显微镜下有成群的板条组成;另一种是片状马氏体,在晶相显微镜下呈竹叶状。性能方面,板条马氏体不仅具有很高的硬度,而且具有良好的韧性;而片状马氏体硬度高,韧性差,典型的硬而脆,需要经过回火,牺牲硬度提高韧性,因此,我们希望工件淬火之后得到更多的板条马氏体。在实际生产中,含碳量0.2%的钢在淬火后全部生产板条马氏体,含碳量在0.2-1.0%的钢淬火后形成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混合组织,含碳量高于1.0%的钢淬火后几乎全部生成片状马氏体。
虽然含碳量决定了马氏体的形态,但我们可以调节工艺,提高工件的性能。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淬硬性较差,因此我们通过采用强烈淬火(冷盐水),可以获得几乎全部的板条马氏体,得到较高强度和韧性的良好配合。中碳(碳含量0.3%-0.6%)钢或中碳合金钢是大量应用的钢,其含碳量在0.2-1.0%之间,淬火形成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混合组织,将这些刚进行高温加热淬火,可以获得较多的板条马氏体,在硬度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钢的韧性。对于高碳钢件,为了获得较多的板条马氏体,可以采取较低温度、短时间加热淬火的方法。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