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钠用途
碳酸钠(纯碱) 化学式为Na2CO3,俗名纯碱,又称苏打、碱灰,一种重要的化工基本原料,纯碱工业的主产品。通常为白色粉末,高温下易分解,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纯碱在潮湿的空气里会潮解,慢慢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部分变为碳酸氢钠,所以包装要严,否则会吸潮结块,碳酸钠与水生成Na2CO3·10H2O,Na2CO3·7H2O,Na2CO3·H2O三种水合物,其中Na2CO3·10H2O为稳定
纯碱厂
碳酸钠用途
碳酸钠(纯碱) 化学式为Na2CO3,俗名纯碱,又称苏打、碱灰,一种重要的化工基本原料,纯碱工业的主产品。通常为白色粉末,高温下易分解,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纯碱在潮湿的空气里会潮解,慢慢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部分变为碳酸氢钠,所以包装要严,否则会吸潮结块,碳酸钠与水生成Na2CO3·10H2O,Na2CO3·7H2O,Na2CO3·H2O三种水合物,其中Na2CO3·10H2O为稳定,且溶于水的溶解热非常小。多应用于照相行业,其商品名称为碳氧。Na2CO3·10H2O又称晶碱,以前,晶碱常用于家庭洗涤和洗羊毛,故又称“洗濯碱”①。6、食碱能释放玉米中不易释放的烟酸,使长期食用玉米的人不至于会因玉米中的烟酸缺乏而患癞皮病。过去,我国民间习惯使用既能洗衣又能发面的“块碱”,那是用纯碱加大量水搅拌制成的(另加有一些小苏打(NaHCO3),其含水量在50%以上。碳酸钠溶于水时呈吸热反应,在空气中易风化。Na2CO3·7H2O不稳定,仅在32.5~36℃范围内才能从碳酸钠饱和溶液中析出。碳酸钠是弱酸强碱盐。用化学方法制出的Na2CO3比天然碱纯净,人们因此称它为“纯碱”。
纯碱的用途很广,一般都是利用它的碱性。它可用于制造玻璃,如平板玻璃、瓶玻璃、光学玻璃和器皿;还可利用脂肪酸与纯碱的反应制肥皂;在硬水的软化、石油和油类的精制、冶金工业中脱除硫和磷、选矿、以及铜、铅、镍、锡、铀、铝等金属的制备、化学工业中制取钠盐、金属碳酸盐、漂白剂、填料、洗涤剂、催化剂及染料等均要用到它,在陶瓷工业中制取耐火材料和釉也要用到纯碱。虽然在理论上氯化钠的转化率可以达到84%,实际生产中其转化率只能达到72%~76%,这主要是由于干反应受到氯化钠在氨水中的溶解度和碳酸化反应的条件限制,24%~28%的钠离子和几乎全部的氯离子被废弃,因此氯化钠的总利用率实际上30%。
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大吨位的化工原料。纯碱生产有索尔维法①,侯氏制碱法②和天然碱加工法等,所用原料因加工方法不同而异。风印是指印花加工品露於空气部分有不规则的色淡,这主要是由於印花织物在汽蒸固色前,露置空气部分与酸气起了中和作用,削弱了染料赖以固色的碱剂。主要原料为原盐(包括海盐、池盐、矿盐及地下卤水)、天然碱、氨等。主要纯碱厂有潍坊海化碱厂,天津碱厂,青岛碱厂,自贡鸿鹤化工总厂,湖北省化工厂。
纯碱的分类
以下资料由潍坊瑞德胜化工友情提供,我公司常年销售纯碱,欢迎各界朋友莅临参观指导工作。
一、根据产品密度的不同,分为重质纯碱、轻质纯碱。
轻质纯碱密度在 600公斤 /米 3以上,重质纯碱的密度约为 1000公斤 /米 3。轻质纯碱密 度小,不利于运输,用包装材料多,占运输容积大。重质纯碱没有上述缺点。6)且有一定的腐蚀性,能与酸发生复分解反应,也能与一些钙盐、钡盐发生复分解反应。重质纯碱开始 是为玻璃工业发展起来的, 随后用于冶金。 其他工业的用量也日益增加。 高度发展的几 乎全部使用重质纯碱。
工业纯碱与食品纯碱的区别
根据用途不同,生产工业纯碱和食品添加剂纯碱。
工业纯碱执行的是标准是《工业碳酸钠标准 /GB-210.1-2004》 ,食用纯碱执行的是《食用 纯碱质量技术指标 /GB1886— 1992》 ,食用纯碱一般达到工业纯碱的低盐碱标准,同时增加 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的分析。食碱属于无机物,本身没有什么营养成分,但在食品烹调中的作用却不可低估,食碱的水溶液是电解质,可使食品原料(如鱿鱼)中的蛋白质分子吸水能力增强,加快原料的涨发速度,但要注意掌握好用碱数量、方法和时间,以防食物原料发得过透、过烂甚至变质。食用碱的重金属(以 Pb 计)含量≤ 0.001%,(以 As 计) 含量≤ 0.0002%。
例如少量锰可以改变玻璃内因铁造成的淡绿色。多一点锰则可以造成淡紫色的玻璃。硒亦有类似的效果。少量钴可以造成蓝色的玻璃。锡的氧化物及氧化物可造成不透明的白色玻璃。这种玻璃好像是白色的陶瓷。铜的氧化物会造成青绿色的玻璃。SO42-主要是由原盐的带入量决定,通过对原盐SO42-指标控制即可控制。以金属铜则会造成深红色、不透明的玻璃,看起来好像是红宝石。镍可以造成蓝色、深紫色、甚至是黑色的玻璃。钛则可以造成棕黄色。微量的金(约0.001%)造成的玻璃是非常鲜明,像是红宝石的颜色。铀(0.1 至2%)造成的玻璃是萤火黄或绿色。银化合物可以造成橙色至黄色的玻璃。改变玻璃的温度亦会改变这些化合物造成的颜色,但当中的化学原理相当复杂,至今仍然未被完全明解。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