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G蛋白偶联受体传递信号的基本原理是:特异性的配体结合到相应的7次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上,引起GPCR构象的变化;构象变化之后的GPCR能够结合相应的GDP结合状态的三聚体G蛋白,并诱导三聚体的Ga 亚基构象发生变化,释放结合的GDP。处于空置状态的Ga 亚基迅速与周围环境中的GTP结合。结合了GTP的Ga 亚基立即与GPCR和Gbg亚基复合物分离(如图)。自由的G
Active Rab5 GTP
典型的G蛋白偶联受体传递信号的基本原理是:特异性的配体结合到相应的7次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上,引起GPCR构象的变化;构象变化之后的GPCR能够结合相应的GDP结合状态的三聚体G蛋白,并诱导三聚体的Ga 亚基构象发生变化,释放结合的GDP。处于空置状态的Ga 亚基迅速与周围环境中的GTP结合。结合了GTP的Ga 亚基立即与GPCR和Gbg亚基复合物分离(如图)。自由的Ga 亚基和Gbg 亚基分别与下游的效应蛋白结合,通过调控效应蛋白的活性来实现信号的转导。Ga 亚基在同效应蛋白结合的同时或者之后,水解结合的GTP成为GDP,于是Ga 亚基在自身的调节下关闭功能,回到非活性的GDP结合状态,并与Gbg 亚基形成三聚体,等待下一次信号转导。

如果外来物质是小分子物质,将很快被机体排出体外,没有机会与细胞接触,如大分子蛋白质经水解后成为小分子物质,就失了抗原性.特异性是指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抗原的特异性是由分子表面的特定化学基因所决定的,这些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抗原以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结合而淋巴细胞引起应答.换言之,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通过识别抗原决定簇而区分“自身”与“异己”.抗原也是以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而发生反应的.

因此,抗原决定族是应答和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不同细胞表面具有不同Ig的Fc受体,分别用FcγR、FcεR、FcαR等来表示。当Ig与相应抗原结合后,由于构型的改变,其Fc段可与具有相应受体的细胞结合。抗体与Fc受体结合可发挥不同的生物学作用:
1.介导I型反应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的IgE可与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表面IgE高亲力受体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合成由细胞FcεRI结合。
2.调理吞噬作用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是指抗体、补体C3b、C4B等调理素(opsonin)促进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
3.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