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洪武牡丹纹釉里红玉壶春瓶
胎质细腻,白中略显淺灰色,有油腻和润滑感,是瓷土陈腐的结果。
器型、纹饰和工艺均带有浓厚的元代遗风,沿袭了元末的基本特点,卷草纹、回纹、缠枝牡丹纹均为元代纹饰,而只有蕉叶纹,莲瓣纹与元代不同,蕉叶中空,即中间留白,莲瓣不分开,元代莲瓣是分开的(也有少部分明早期器物分开的)。此瓶是
出土西周青铜鸟尊
明代洪武牡丹纹釉里红玉壶春瓶
胎质细腻,白中略显淺灰色,有油腻和润滑感,是瓷土陈腐的结果。
器型、纹饰和工艺均带有浓厚的元代遗风,沿袭了元末的基本特点,卷草纹、回纹、缠枝牡丹纹均为元代纹饰,而只有蕉叶纹,莲瓣纹与元代不同,蕉叶中空,即中间留白,莲瓣不分开,元代莲瓣是分开的(也有少部分明早期器物分开的)。此瓶是洪武早期的产品。
明代洪武牡丹纹釉里红玉壶春瓶
于1989年,考古学家在明初城墙内,于西掖门至社稷坛一段进行发掘工程时,发现了八件十四世纪的白色屋檐句头及滴水瓦片,其上均绘有釉里红浮雕纹饰。这些圆瓦皆以五爪龙纹作为装饰,而云纹瓦上则绘有凤凰纹饰。13 (图五)于景德镇珠山官窑的发掘工作,也为洪武年间的贡瓷提供了大量的线索。考古发现已证实,青花瓷与釉里红瓷在十四世纪下半叶的发展轨迹大致相同,以出土的一件青花棱瓣罐为例
并与此瓶一样于足墙饰以一圈卷草纹,其上饰以莲瓣纹,内饰涡云纹,其样式虽近似伦敦佳士得于2005年7月拍出的元青花『鬼谷下山』罐上的莲瓣纹,但风格较为轻盈飘逸,跳出了制式的框架。洪武釉里红瓶的另一共通点便是其瓶颈的芭蕉纹样式。以英国伦敦大维德会所藏的至正十一年铭青花大瓶为例,其芭蕉叶纹的边沿宽粗且呈锯齿状,边沿及主叶脉的呈色深暗。相较之下,洪武玉壶春瓶的叶边较窄,主叶脉仅以淡色白描勾画,使叶脉更显轻灵,与修长的瓶颈相互呼应。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