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来,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废铜供应持续紧缺,1-2月废铜进口量下降逾五成,持货商捂货惜售,冶炼厂粗铜原料紧缺,精废差的不断收窄,加工企业转采电解铜生产,间接推动了精铜市场消费的好转。面对供需失衡的废铜市场,我们不禁要问,“消失”的废铜去了哪里?不合理的精废差会不会长期存在?供需再平衡的拐点在哪里?
近年来,废铜进口政策日趋严格,在2018年禁止七类废铜进口和201
上门回收废铜
近月来,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废铜供应持续紧缺,1-2月废铜进口量下降逾五成,持货商捂货惜售,冶炼厂粗铜原料紧缺,精废差的不断收窄,加工企业转采电解铜生产,间接推动了精铜市场消费的好转。面对供需失衡的废铜市场,我们不禁要问,“消失”的废铜去了哪里?不合理的精废差会不会长期存在?供需再平衡的拐点在哪里?
近年来,废铜进口政策日趋严格,在2018年禁止七类废铜进口和2019年废六类转为限制类进口之后,废铜进口量也从2017年的355.8万吨下降至2018年的149.6万吨。
作为大的废铜购买国和加工国,将废铜归属于“固体废物”一类,出于环保的考量,对于固体废物进口管制愈发严格,生态环境部提出到2020年年底前要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因此,废铜供应链在这一场禁止“洋垃圾”入境的运动中自然受到波及,而废铜具备很强的原料属性,其广泛地应用到冶炼厂、加工企业的生产中,关于高质量的废铜如何定义和重新定位也引发的市场和相关机构的讨论。
我国铜矿资源紧缺、铜矿产量与铜冶炼产量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促使废铜利用量的增加。按照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再生资源产业必将得到更有力的支持和更健康有序的发展。
随着我国铜蓄积量不断增加,废铜产生量也会增加。按铜的使用周期30年来测算,从1974年到2004年我国累计铜的消费量为3149万吨,按回收率85%计算,废铜的蓄积量为2676万吨,这些资源已经陆续进入到了废铜市场。预计到2010年国内可回收利用的废铜约76万吨、2020年为107万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废铜产生量的增长幅度将会越来越大。

要提高铜回收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铜的回收利用率。企业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资金的优势,研究开发废铜利用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废铜利用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
在废铜利用方面,要规模化经营,以的技术和高利用率取胜。由于废铜资源竞争激烈,高的杂铜价格也相当高,加上重熔和电解的成本,废铜精炼的利润空间很小。建议直接利用废铜生产铜合金、铜材或铜制品,因为直接利用废铜具有工艺简化、设备简单、回收率高、能耗少、成本低、污染轻等优点。

“为了的长远利益,应鼓励合理广泛地使用铜,从而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为绿色环保作贡献。因为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从铜工业的发展来讲,这也是在为将来储存更多的铜资源。”国际铜业协会()呼吁,“地球上铜的资源是有限的,铜的回收利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当前每个人都应树立‘城市’的概念,将生活中的消费类电子产品环保地回收利用,以加快我国铜资源的回收利用。”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