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传统的蛋白表达系统相比,省略了耗时耗力的质粒转化、细胞培养、收集、破碎和离心等,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反应体系小,能同时平行合成多种不同的蛋白质;
3. 反应周期短,能满足高通量配体筛选和蛋白质组学的科研要求;
4. 开放的反应体系,便于改变各项反应条件,有利于调控基因的转录,蛋白质的合成和翻译后修饰,避免包涵体的形成;
5.
WB增强剂
1.与传统的蛋白表达系统相比,省略了耗时耗力的质粒转化、细胞培养、收集、破碎和离心等,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反应体系小,能同时平行合成多种不同的蛋白质;
3. 反应周期短,能满足高通量配体筛选和蛋白质组学的科研要求;
4. 开放的反应体系,便于改变各项反应条件,有利于调控基因的转录,蛋白质的合成和翻译后修饰,避免包涵体的形成;
5. 稳定的反应体系,可以偶联其它工艺,形成自动化、程序化、规模化生产,加快重组蛋白的纯化、功能表征和后续的结构解析;
6. 无细胞结构限制,可用于生产对宿主有毒1害作用的外源蛋白,避免蛋白表达对宿主细胞的致死作用;
7. 添加非天然氨基酸或同位素标记氨基酸,表达特殊蛋白。
8.对于多次跨膜或由于疏水性强导致的普通细胞系表达困难的项目有显著改善。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
分泌蛋白需要通过在分子内或分子间形成二硫键,从而形成其天然构象。蛋白二硫键异构酶,可以催化这些二硫键的形成和异构化。PDI一方面可以通过二硫键异构酶活性促进蛋白内或蛋白间形成正确的二硫键,另一方面也可以催化某些蛋白的二硫键的水解。
在肽链分部折叠成蛋白质过程中,抑制半胱氨酸之间形成错误位置的二硫键的酶。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通过酶组织染色法,利用胰蛋白酶对肥大细胞(MC)进行染色,发现MC能够被染色,说明MC中一定含有胰蛋白酶活性物质。1981年Schwartz等进一步纯化这种酶后发现,它是由MC释放的,其活性90%以上来自一种酶,故命名为类胰蛋白酶。Miller等在1989年克1隆了第yi种类胰蛋白酶cDNA,其后又有几种类胰蛋白酶被克1隆。类胰蛋白酶在cDNA和蛋白水平被分为三类:α、β、γ,其中β含量zui高。每个类胰蛋白酶基因均含有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编码30个氨基酸的前导链和245个氨基酸的活性的部位。通过氨基酸序列推断,α-类胰蛋白酶和β-类胰蛋白酶有90%的同源性。其主要区别在于β-类胰蛋白酶的-3位和215位氨基酸分别为精氨酸和甘氨酸,而α-类胰蛋白酶则分别为谷氨酰胺和天冬氨酸,两者的结构区别决定了它们活性差异。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