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光学玻璃表面的化学稳定性
提高光学玻璃表面的化学稳定性,利用化学镀膜或真空镀膜方法,在玻璃表面镀一层憎水膜,以提高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增强玻璃的抗腐蚀能力,减少起雾,为了减轻水性雾对观察的影响,也可采用亲水材料,镀上一层透明的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能伪亲水膜,使水雾能全部散开,均匀的分散在膜层中,不影响观察,当大气干燥时,膜层中的水分自然地挥发到大气中。光学仪器一旦生霉起雾,就造成了
天津测绘仪器选型
提高光学玻璃表面的化学稳定性
提高光学玻璃表面的化学稳定性,利用化学镀膜或真空镀膜方法,在玻璃表面镀一层憎水膜,以提高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增强玻璃的抗腐蚀能力,减少起雾,为了减轻水性雾对观察的影响,也可采用亲水材料,镀上一层透明的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能伪亲水膜,使水雾能全部散开,均匀的分散在膜层中,不影响观察,当大气干燥时,膜层中的水分自然地挥发到大气中。光学仪器一旦生霉起雾,就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而且给修理工作带来很多麻烦,因此,要以防为主,从仪器设计、制造开始就注意搞好防霉防雾,仪器库存和使用中加强维护保养,是做好防霉防雾工作重要保证。而如果仪器已经生霉起雾,就应及时处理,以免造成更大损失。
在战国时期利用天然磁铁制成的指南仪器
在战国时期利用天然磁铁制成的指南仪器,称为司南。司南是古代辨别方向用的一种仪器,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发明。据近古学家猜测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勺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是现在所用指南针的始祖。 现比喻行事的准则;正确的指导。
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世界上台自动天文仪--浑天仪和世界上台观测气象的候风仪,了人类使用仪器测量的历史。
公元1650年新型的精密仪器不断地被制造出来,如测量用的圆周仪、量角器,航海用的高度观测仪和反向式八分仪,绘图和校仪用的分度尺和绘图仪,还有经纬仪、气泡水平仪、新型望远准镜、测探仪、海水取暖器、玻意尔制造的比重计、摆钟,等等。
17世纪末气压计和温度计与刻度标尺、指针和其他配件配合安装在
17世纪末
气压计和温度计与刻度标尺、指针和其他配件配合安装在一起,成为仪器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仪器制造贸易中的重要部分。
18世纪初
由于科学研究和科学课堂的需求,制造者们开始设计和生产标准的仪器和配件;仪表工匠与其它制造者联合起来,制造了光学、气动、磁力和电力等方面的仪器,从此将仪器与仪表正式结合起来,使仪器仪表融为一体,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
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一种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往复式动力机械,引起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公元1800年
英国的特里维西克设计了可安装在较大车体上的高压蒸汽机,这是机车的雏型。
公元1820年
自从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做了六十多个实验,考察电流对磁针作用的强弱、电流对磁针的影响;并在1820年7月21日发表了题为《关于磁针上电流碰撞的实验》的,向科学界宣布了电流的磁效应,揭开了电磁学的序幕,标志着电磁学时代的到来。
公元1865年麦克斯韦继法拉第之后集电磁学大成
公元1865年麦克斯韦继法拉第之后集电磁学大成,在1865年他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并指出电磁波只可能是横波,计算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公元1873年麦克斯韦于1873年建立电磁理论,在出版的科学名著《电磁理论》中系统、、地阐述了电磁场理论,成为经典物理学的重要支柱之一。公元1886年-公元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通过试验验证了麦克斯韦尔的理论,证明了无线电辐射具有波的所有特性,进而发现了无线电波,设计出了雷达,开启了无线电波通信技术,使远距离无线测量仪器的出现成为可能,让电话、电视等电器有了飞跃发展。公元1895年随着X射线、γ射线先后被德国科学家伦琴、法国科学家P.V.维拉德发现,因其穿透力这一特性,使仪器的功能与概念被进一步推向更深的领域,如检查机、检孔机、线宽检测仪等仪器,就采用了X射线、γ射线的穿透力研发的检测仪器设备。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