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酶有什么作用?
在DNA重组技术中,限制酶主要用于:
1.在特异位点上切割DNA,产生特异的限制酶片段;
2.建立DNA分子的限制酶图谱;
3.构建基因文库;
4.用限制酶切出的相同的粘性末端,以便重组。
5.许多细菌用切割外来DNA的方法进行自我保护,如切割感1染性噬菌体的DNA.这些细菌产生一种能切割DNA的核酸内切酶,一旦发现外
快切酶
限制酶有什么作用?
在DNA重组技术中,限制酶主要用于:
1.在特异位点上切割DNA,产生特异的限制酶片段;
2.建立DNA分子的限制酶图谱;
3.构建基因文库;
4.用限制酶切出的相同的粘性末端,以便重组。
5.许多细菌用切割外来DNA的方法进行自我保护,如切割感1染性噬菌体的DNA.这些细菌产生一种能切割DNA的核酸内切酶,一旦发现外来DNA便将其切割,因此它们有效地限制了噬菌体对细菌的感1染,故这种核酸内切酶被称为限制酶.
6.每种限制酶特异识别专一DNA序列,并在切割位点将其准确切割.
限制性内切酶能特异地结合于一段被称为限制性酶识别序列的DNA序列之内或其附近的特异位点上,并切割双链DNA。它可分为三类:
Ⅰ类和Ⅲ类酶在同一蛋白质分子中兼有切割和修饰(甲1基化)作用且依赖于ATP的存在。Ⅰ类酶结合于识别位点并随机的切割识别位点不远处的DNA,而Ⅲ类酶在识别位点上切割DNA分子,然后从底物上解离。
Ⅱ类由两种酶组成: 一种为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限制酶),它切割某一特异的核苷酸序列; 另一种为独立的甲1基化酶,它修饰同一识别序列。Ⅱ类中的限制性内切酶在分子克1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们是重组DNA的基础。绝大多数Ⅱ类限制酶识别长度为4至6个核苷酸的回文对称特异核苷酸序列(如EcoRⅠ识别六个核苷酸序列:5'- G↓AATTC-3'),有少数酶识别更长的序列或简并序列。Ⅱ类酶切割位点在识别序列中,有的在对称轴处切割,产生平末端的DNA部分片段(如SmaⅠ:5'-CCC↓GGG-3');有的切割位点在对称轴一侧,产生带有单链突出末端的DNA部分片段称粘性末端,如EcoRⅠ切割识别序列后产生两个互补的粘性末端。
限制性内切酶对环状质粒DNA产生的酶切片段数与切口数一致。因此,鉴定酶切后的片段在电泳凝胶的区带数,就可以推断切口的数目;从片段迁移率可判断酶切片段大小。用已知分子量的线状DNA 为对照,通过电泳迁移率的比较,可以粗略地测出分子形状相同的未知DNA的相对分子大小。
质粒DNA的相对分子量(Mr )一般在106~107 范围内,如质粒pB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106 ,在细胞内有三种构型:①共价闭环DNA,常以超螺旋形式存在;②如果两条链中有一条链发生一处或多处断裂,分子就能旋转而消除链的张力,这种松弛型的分子叫作开环DNA;③双链线状DNA由于两条链的切口在同一部位被切断,不能成环,完全开放成线状,简称线性DNA。如果要测定质粒DNA的相对分子量,建议把质粒用单一切口的酶水解得到线性DNA部分片段。三种构型的质粒DNA 在电泳时的泳动速度为:共价闭环DNA>线状DNA >开环DNA。
非特异性内切酶鉴定
为鉴定非特异性内切酶污染,限制性内切酶与缺少该酶识别序列的超螺旋DNA底物温育。对于RF I型DNA(超螺旋形式),一个单一的非特异性缺口就会将它转变成RF II型DNA(带缺口环状)。小份的限制性内切酶与1μgDNA在50μl反应体系中,采用推荐的NEBuffer,在推荐的温度下温育4小时。两种形式的DNA在琼脂糖凝胶上很容易区分,可以计算出从RF I 到 RF II的转化率。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