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组用轴承和轴及轮毂的配合
车轮轴承全部为内圈旋转,外圈不转。与轴承内圈配合的轴的尺寸公差,优先选用m6,粗糙度Ra1.6,考虑到对旋转精度要求较低,也可选用m7和Ra3.2。与轴承内外圈配合的轴孔的尺寸公差,优先选用H7,粗糙度Ra3.2,考虑到对旋转精度要求较低,也可选用H8和Ra3.2。因此,起重机上对行车轮进行配对以控制行车轮的直径相对差是十分重要的,同一组车轮
生产起重机车轮组
车轮组用轴承和轴及轮毂的配合
车轮轴承全部为内圈旋转,外圈不转。与轴承内圈配合的轴的尺寸公差,优先选用m6,粗糙度Ra1.6,考虑到对旋转精度要求较低,也可选用m7和Ra3.2。与轴承内外圈配合的轴孔的尺寸公差,优先选用H7,粗糙度Ra3.2,考虑到对旋转精度要求较低,也可选用H8和Ra3.2。因此,起重机上对行车轮进行配对以控制行车轮的直径相对差是十分重要的,同一组车轮的直径相对差一般应控制在0。
注:轴承配合处应优先选用轴公差比孔公差高一级的尺寸精度组合,若旋转精度要求不高时允许选用相同的等级。不允许选用轴和孔尺寸公差精度等级相差两级或孔比轴高的精度等级组合。
行车轮踏面的直径控制
为了保证起重机的安全运行,起重机在设计时对行车车轮的直径提出了明确的精度求,规定行车轮的直径公差为h9。在相距较远的2根轨道上运行的相对应的一组主动车轮的直径相对差在,对起重机的安全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个相对应的一组行车轮在各向轨道上运行时,在单位时间内运行的距离不同,就会造成起重机运行的不同步,影响起重机的安全运行。因此,起重机上对行车轮进行配对以控制行车轮的直径相对差是十分重要的,同一组车轮的直径相对差一般应控制在0.12-0.15mm。车轮组的施工环境通常都比较恶劣,设备出现问题的几率也比较大,车轮组都需要尽量去避免。
行车轮的端面圆跳动的控制
首先,行车轮轴孔与踏面的同轴度直接影响起重机的运行状态,控制行车车轮轴孔与踏面的同轴度是至关重要的。其次,考虑到装配后行车轮垂直偏斜和水平偏斜的装配和测量,行车轮应给出一个基准面,该基准面对保证起重机的正常运行也是至关重要的。GB4628—1984中规定行车轮应车出1.5mm的V形小沟作为基准面的标记。仅经调质未淬硬的行车轮踏面往往导致塑性变形或急剧磨损,故只能用于轮压不大且工作不频繁的场合。
相关标准规定,起重机上装配好的车轮,根据直径的不同,在直径圆周上其端面圆的跳动应为0.10-0.15mm。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在对行车轮进行车加工时,其踏面、轴孔、基准面必须一次装夹完成。另外,车床设备也应达到相应的精度要求。
在应用中,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产品结构采取相应的工艺措施控制运行车轮的水平偏斜值。较常用且公益设施相对简单的设计结构是:将行车车轮装配到支架上组成行车车轮组,例如角形轴承箱形式车轮组合台车式45度剖分轴承箱形式车轮组24,起重机主结构制造后安装,水平方向调整合适后固定。这类结构的缺点是:车轮组只起固定车轮的作用,装配后车轮不能摆动。如果主结构制造误差使车轮组安装部位水平方向无量可调,必须要进行大量的修理工作才能装配,增加了制造的成本和周期。答:驱动装置未动作时,制动臂上的瓦块在主弹簧张力的作用下,紧紧地抱住制动轮,机构处于停止状态。另外,行车轮水平偏斜超差时维修工作量大,需要将车轮组拆下,重新调整装配。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