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方法
(1)落料设工件的尺寸为D-Δ ,根据计算原则,五金模具落料时以凹模为设计基准。首先确定凹模尺寸,使凹模的基本尺寸接近或等于工件轮廓尺寸;将凹模尺寸减去小的合理间隙值即得到凸模尺寸;
(2)冲孔设冲孔尺寸为d+Δ ,根据计算原则,冲孔时以凸模为设计基准。首先确定凸模尺寸,使凸模的基本尺寸接近或等于工件孔的尺寸;将凸模尺寸增大合理间隙值即得到凸
冲压模具价格
模具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方法
(1)落料
设工件的尺寸为D-Δ ,根据计算原则,五金模具落料时以凹模为设计基准。首先确定凹模尺寸,使凹模的基本尺寸接近或等于工件轮廓尺寸;将凹模尺寸减去小的合理间隙值即得到凸模尺寸;
(2)冲孔
设冲孔尺寸为d+Δ ,根据计算原则,冲孔时以凸模为设计基准。首先确定凸模尺寸,使凸模的基本尺寸接近或等于工件孔的尺寸;将凸模尺寸增大合理间隙值即得到凸模尺寸。
(3)孔心距
孔心距属于磨损后基本不变的尺寸。 在同一工步中,在工件上冲出孔距为 L± 两个孔时,,其凹模型孔中心距 可按下式确定。为了保证可能的初始间隙不超过Zmax,即:
凸、凹模的制造公差,可按IT6~IT7级来选取,也可查表(如表)选取,但需校核。如不满足上式,但只是稍不满足可取 ;
x—系数,是为了使冲裁件的实际尺寸尽量接近冲裁件公差带的中间尺寸,与工件制造精度有关 ,
当制件公差为 IT10以上,取x=1;当制件公差为 IT11~13,取x=0.75;当制件公差为 IT14者,取x=0.5。
2.凸模与凹模配合加工
配合加工就是先按设计尺寸制出一个基准件(凸模或凹模),然后根据基准件的实际尺寸按合理间隙配制另一件。
特点:模具的间隙由配制保证,工艺比较简单,不必校核。并且还可放大基准件的制造公差,使制造容易。适用于:异形或复杂刃口。设计时:基准件的刃口尺寸及制造公差应详细标注,非基准件上只标注公称尺寸,但在图样上注明:“凸(凹)模刃口按凹(凸)模实际刃口尺寸配作,保证双面合理间隙值Zmin”。

折弯机模具能进行修磨吗?
如何有效减少模具使用中的磨损:折弯模具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因为模具长期受到折弯压力的作用必然会磨损。套用一句话“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错误是可以避免的。”可能用在这不太准确,但是做到对折弯机模具的正确使用和养护能有效减少模具在使用中的磨损。比如正确安装模具、规范使用模具、在多工件加工时尽量分散折弯压力等都是减少磨损的有效措施。
在什么时候模具需要修磨:首先先看被折弯的工件是否正常?往往磨损严重的模具会使工件表面变得粗糙,有明显的痕迹。对比工件被折弯后的角度,角度是否有较大偏差。再去直接观察上下模,表面是否出现了划痕,刮擦。出现这几种情况的话,就要去修磨折弯机模具了。注意:折弯机模具的修磨时间间隔不宜太久,否则会缩减模具的寿命。这也是我在上一篇文章折弯机模具的养护中所提到的问题“样的使用周期和频率大致相同的两个公司其中一家的折弯机模具却多修磨了好几次。”控制好周期对于工件的质量,机床的负载和生产成本上都是相关的。
所以折弯机模具的修磨并不是像我当初所想的把刀磨锋利,而更加体现出的是“修”这个字。所以广大同行在使用折弯机进行生产的时候,一定要关注折弯机器和折弯模具的状态。就像很多厂里的标语“细节决定成败”,而这些细节也是不能忽视的。

模具上下模应该注意的几个要点
一、
模具上模的准备工作1)、先检查料是否以烘上,如果没烘必须先烘料。2)、检查机器是否是空着,机器的尺寸是否合适,顶出是否合适,要求的特殊功能是否有,如果有一点达不到将立刻汇报等待通知。3)、检查模具是否已经好了,如果没好将立刻汇报等待通知。4)、以上三点准备都好了将准备上模工具,水管和相应的设备。
二、上模步骤 1)、 把模具拉到相应的机台的前面放稳拧上相应吊环并确认顶针。2) 、用行车平稳的吊起模具慢慢的放入机中对准机器和模具的定位圈。3) 、慢速合模,把模具合紧。4) 、用压板把模具绑紧并慢速松掉吊车和移走吊车,再次把抬钯拿下。5) 、起高压并再次锁紧螺丝并对射嘴。
6) 、先检查模具有无异常或要在开模前须的设备,确认好后慢速开模。7) 、开模后再次检查模具是否有异常。8) 、找相关的人员接特殊的辅助设备并调试好。9) 、根据要求装上辅助设备象:水,强拉,热流道等并实验这些辅助设备是否正常。10) 、准备开机。
三、下模的准备工作1) 、停掉注塑,把螺杆的残料射出用PP料清洗螺杆。2) 、关闭相应水:普通水和模温机的水。3) 、准备都好了将准备下模工具和相应的设备:水桶,风枪,防锈油,吊环,吊车等。4) 、找相应的部门拆掉在下模前要拆的设备。
折弯机模具质量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制造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金菲企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率、低消耗地为顾客提供个性化高质量产品的能力,已成为企业竞争能力的一个标志。模具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产量、成本、新产品投产及老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企业产品结构调整速度与市场竞争力,因此经济形势对模具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更合理地提高模具质量呢?也就是说,怎么样才能让模具在、低成本、率条件下,更长时间地、更多模次地生产出质量合格的制件呢?这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模具质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制量:制品尺寸的稳定性、符合性,制品表面的光洁度、制品材料的利用率等等;⑵使用寿命:在确保制量的前提下,模具所能完成的工作循环次数或生产的制件数量;⑶模具的使用维护:是否属蕞方便使用、脱模容易、生产辅助时间尽可能的短;⑷维修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