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环境空气温度40℃
c 土壤温度25℃
d 土壤热阻系数1.2℃﹒m/w
e 埋设深度1m
f 单回路,间距250mm
g 金属屏蔽方式:单端接地或者中间交叉互相两端接地
h 参数为单回路指点条件下参数,仅供参考,更多回路及敷设方式根据JB/T 10181.11-2014 、JB/T
揭阳进口超高压电缆附件
b 环境空气温度40℃
c 土壤温度25℃
d 土壤热阻系数1.2℃﹒m/w
e 埋设深度1m
f 单回路,间距250mm
g 金属屏蔽方式:单端接地或者中间交叉互相两端接地
h 参数为单回路指点条件下参数,仅供参考,更多回路及敷设方式根据JB/T 10181.11-2014 、JB/T 10181.12-2014、JB/T 10181.21-2014、JB/T 10181.22-2014、JB/T 10181.31-2014 、JB/T 10181.32-2014等规范进行计算。95data-w=20class=""data-fail=0v:shapes="_x0000_i1025">。
3.5 电压试验、局部放电试验
序号 试验项目 试验电压 kV
1 局部放电试验 1.5U0蕞大局部放电量不大于5PC 96
2 交流电压试验 kV/30min 160
3 非金属外护套直流电压试验 kV/1min 25
4 冲击电压试验 kV 550
初步判断主绝缘是否受潮、老化,检查耐压试验后电缆主绝缘是否存在缺陷。
绝缘电阻下降表示绝缘受潮或发生老化、劣化,可能导致电缆击穿和烧毁。
只能有效地检测出整体受潮和贯穿性缺陷,对局部缺陷不敏感。
1.2测量方法
分别在每一相测量,非被试相及金属屏蔽(金属护套)、铠装层一起接地。
采用兆欧表,推荐大容量数字兆欧表(如:短路电流>3mA)。
0.6/1kV电缆测量电压1000V 。
0.6/1kV以上电缆测量电压2500V 。
6/6kV以上电缆也可用5000V,对110kV及以上电缆而言,使用5000V或10000V的电动兆欧表,电动兆欧表蕞好带自放电功能。每次换接线时带绝缘手套,每相试验结束后应充分接地放电。
电动兆欧表
1.3试验周期
交接试验
新作终端或接头后
1.4注意问题
式中:
R'——单位长度电缆导体在θ℃温度下的直流电阻;
A——导体截面积,如导体右n根相同直径d的导线扭合而成,A=nπd2/4;
ρ20——导体在温度为20℃时的电阻率,对于标准软铜 ρ20=0.017241Ωmm2/m:对于标准硬铝:ρ20=0.02864Ωmm2/m;
α——导体电阻的温度系数(1/℃);对于标准软铜:=0.00393℃-1;对于标准硬铝:=0.00403℃-1;
k1——单根导线加工过程引起金属电阻率的增加所引入的系数。一般为1.02-1.07(线径越小,系数越大);具体可见《电线电缆手册》表3-2-2;
k2——用多根导线绞合而成的线芯,使单根导线长度增加所引入的系数。对于实心线芯,=1;对于固定敷设电缆紧压多根导线绞合线芯结构,=1.02(200mm2以下)~1.03(240mm2以上)
k3——紧压线芯因紧压过程使导线发硬、电阻率增加所引入的系数(约1.01);
k4——因成缆绞合增长线芯长度所引入系数,对于多芯电缆及单芯分割导线结构,(约1.01);]
k5——因考虑导线允许公差所引入系数,对于紧压结构,约1.01;对于非紧压型, k5=[d/(d-e)]2(d为导体直径,e为公差)。
20℃导体直流电阻详见下表(点击放大):
以上摘录于《10(6)kV~500kV电缆技术标准》(Q∕GDW 371-2009 )。
2.2 导体的交流电阻
在交流电压下,线芯电阻将由于集肤效应、邻近效应而增大,这种情况下的电阻称为有效电阻或交流电阻。
电缆线芯的有效电阻,国内一般均采用IEC-287推荐的公式 :
R=R′(1+YS+YP)
R——蕞高工作温度下交流有效电阻,Ω/m;
R′——蕞高工作温度下直流电阻,Ω/m;
YS——集肤效应系数,YS=XS4/(192+0.8XS4),
XS4=(8πf/R′×10-7kS)2;
YP——邻近效应系数,YP=XP4/(192+0.8XP4)(Dc/S)2{0.312(Dc/S)2+1.18/[XP4/(192+0.8XP4)+0.27]},XP4=(8πf/R′×10-7kP)2。
XS4——集肤效应中频率与导体结构影响作用;
XP4——邻近效应中导体相互间产生的交变磁场影响作用;
f——频率;
Dc——线芯直径,m;
S——线芯中心轴间距离,m;
ks——线芯结构常数,分割导体ks=0.435,其他导体ks=1.0;
支架安装图图
3.3集水坑及排水处理
工艺标准
(1) 底板散水坡度应统一指向集水坑,散水坡度宜取0.5%左右。
(2) 集水坑尺寸应能满足排水泵放置要求。
(3) 坑顶宜设置保护盖板,盖板上设置泄水孔。
(4) 集水坑应根据电缆沟(电缆隧道)的平面尺寸及外形合理设置。
设计要点
(1)排水可采用机械排水和自然排水,集水坑尺寸应满足排水方式的要求,并在图纸中标注。
(2)集水坑位于井室人孔正下方。
(3)集水坑上应设置井篦子。
施工要点
(1)排水沟及集水坑应与侧壁保持足够距离,不影响基坑施工。
(2)地坪施工时做好结构泛水,保证表面散水畅通。
监理要点
(1)在有地下水排出的隧道,必须挖凿排水沟,当下坡开挖时应根据涌水量的大小,设置大于20%涌水量的抽水机具排出。抽水机械的安装地点在导坑的一侧或另开偏洞安装,并用栅栏与隧道隔离;抽水设备宜采用电力机械,不得在隧道内使用内燃抽水机,抽水机械应有一定的备用台数。设计要点排管所需孔数除按电网规划敷设电缆根数外,还需有适当备用孔供更新用。
(2)隧道开挖中预计要穿过涌水地层时,宜采用超前钻孔探水,查清含水层厚度、岩性、水量、水压等,为防涌水提供依据;如发现工作面有大量涌水时,要立即令工人停止作业,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