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镀加工生产线上,工件在电镀加工前进行的一系列前处理都是为了得到更好的镀层,那么化学抛光在整个前处理中也是很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电镀加工前处理的化学抛光。
化学抛光是指在合适的溶液中,不使用外接电源,依靠化学浸蚀作用对工件进行的抛光。在化学抛光过程中,由于金属微观表面形成了不均匀的钝化膜,或由于形成了类似电解抛光过程中所形成的稠质黏膜,从而使表面微观凸出部分
金属电镀
在
电镀加工生产线上,工件在电镀加工前进行的一系列前处理都是为了得到更好的镀层,那么化学抛光在整个前处理中也是很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电镀加工前处理的化学抛光。
化学抛光是指在合适的溶液中,不使用外接电源,依靠化学浸蚀作用对工件进行的抛光。在化学抛光过程中,由于金属微观表面形成了不均匀的钝化膜,或由于形成了类似电解抛光过程中所形成的稠质黏膜,从而使表面微观凸出部分的溶解速度显着大于微观凹入部分,因此降低了零件的表面显微粗糙程度,使零件表面比较光亮和平整。化学抛光广泛应用于不锈钢、铜及铝合金等的抛光,还用于对一些零件做装饰加工。化学抛光可作为电镀加工前的处理工序,也可在抛光后辅以必要的防护措施而直接使用。
(1)抛光液的组成及其他影响因素。
①抛光液组成:为了保证化学抛光的效果,必须使金属表面溶解,并在表面形成前述的液体膜或固体膜。化学抛光液的基本组成一般包括腐蚀剂、氧化剂、添加剂和水。其中,腐蚀剂是主要成分,主要使工件在溶液中溶解;氧化剂和添加剂可抑制腐蚀过程,使反应朝有利于抛光的方向进行;水对溶液浓度起调节作用,便于反应产物的扩散。
用作金属溶解的成分一般是酸,其中用得较多的是H2S04、HN03、HC1、H3PO。、HF等强酸,而对铝那样的金属,也可用NaOH,在这些酸中由于高浓度的磷酸和硫酸都具有较高的黏度,可形成液体膜扩散层,故这种成分具有两种功能。这也是在化学抛光液的组成中主要采用磷酸和硫酸的原因。为了提高黏度,使扩散层容易形成,也可加进明胶或甘油等能提高黏度的添加剂。为了促进固体膜的形成,则需加入以或铬酸为主的强氧化剂。
②抛光时间:化学抛光存在一个佳抛光时间范围。若时间过短,只能获得没有光泽的梨皮状表面;若时间过长,不仅溶液损失增大,而且加工表面会出现污点或斑点。而这个时间范围受材料、抛光液组成及抛光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通常难以预测,只能通过实验测定。化学抛光中往往同时产生氢气,这是在抛光具有氢脆敏感性材料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另外抛光液温度高达100~200CC时,还会发生退火作用。为了把氢脆和退火作用的影响降到低,就必须在适温度范围内选择尽可能短的抛光时间。
③抛光温度:化学抛光时,溶解速度随着抛光液温度的提高而显着增加。此外,强氧化性的酸在高温时的氧化作用会变得很显着。在化学抛光中,由于这些酸的溶解作用和氧化作用会同时发生,故多数情况下都是把抛光液加热到较高温度来进行抛光的。

规定出各种
电镀加工工艺的工艺参数及控制方法。对溶液规定出定期化验(对电解除油、镀镍溶液等每三天化验一次,对化学除油、镀黑镍溶液、镀铬溶液每天化验一次等),对部分溶液定期更换(化学去油、酸洗溶液、超声波溶液每15天更换,铬酸活化每周更换等),保证各种溶液成分保持在工艺范围内;除油、酸洗、镀镍溶液24小时循环过滤,镀镍溶液每15天抽出清洗镍阳极,镀镍溶液每三个月大处理一次,保证溶液的纯净度,每班次擦拭极杠、清洗挂具,保障产品镀层的防锈能力及结合力。
规定出各种产品各个镀种的电流,每种产品每种规格都有固定的挂具、固定的挂数、固定的电流,再加上固定的时间,保证不同批次的同种产品镀层厚度的一致性。
利用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溶液温度及pH值,每班次用温度计及pH试纸监测3次,利用安时计控制添加剂的加入量,同样每班次利用量筒监测3次,保证产品色泽的一致性。
电镀加工基准排气量
基准排气量,指用于核定废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而规定的生产单位面积镀件镀层的废气排放量的上限值。基准排气量的大小与电镀线类型、工件尺寸、集风面积与效果等因素有关。
根据我们对珠三角某市的挂镀线电镀情况,基准排气量一般都偏大,是《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0-2008)中给出的上限值的2~5倍左右,分析原因可能为:废气采用集气罩收集,挂镀电镀线规格大,集风面积大;电镀线前处理(碱除油)中挥发大量碱雾,导致车间环境较差,企业为改善车间环境,加大车间收集系统风量;
GB 21900-2008中基准排气量是五类,但是企业在运行中将不同“类别”废气混合收集,使单个类别废气量数值增大;还有一些辅助工程如退镀,其废气亦纳入废气收集系统;另外,还有密闭线负压收集、镀槽边收集等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均可导致废气排放量增加,基准排气量大于标准给出的上限值。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