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i迫症也并不那么可怕,关键在于患者能否勇敢理智地面对它、战胜它。对于强i迫症不甚严重的患者可试试以下几种自我心理治i疗方法。
1)听其自然法
任何事情听其自然,做完就不再想它,不再评价它。有东西忘了带就别带它好了,担心门没锁好就没锁好算了,东西没收拾干净就脏着乱着好了,问题并不象我们以为的那么严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来克
情绪焦虑心理咨询中心
强i迫症也并不那么可怕,关键在于患者能否勇敢理智地面对它、战胜它。对于强i迫症不甚严重的患者可试试以下几种自我心理治i疗方法。
1)听其自然法
任何事情听其自然,做完就不再想它,不再评价它。有东西忘了带就别带它好了,担心门没锁好就没锁好算了,东西没收拾干净就脏着乱着好了,问题并不象我们以为的那么严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来克服由此带来的焦虑情结,强i迫症状也会慢慢消除。
2)宣泄疗法
让患者说出自己的紧张情结所在。说出过去曾在某个情景或某个时候受到的心情创伤,不幸遭遇和长期的焦虑、恐惧等等,把内心的痛苦情绪尽情地发泄出来。说出自己的恐惧,也就降低了恐惧,说出自己的紧张,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
3)转移注意力
当出现强i迫症状时,要想办法转移注意力,尽快脱离现实i症状,摆脱痛苦。例如:一出门时就检查门锁,怎么克服呢?把时间安排得紧一点,平时上班路上需要花费30分钟,20分钟就比较紧,那么就留20分钟赶路。因为时间紧,怕迟到,出门前用心看看门锁,出门后把注意力都在赶时间上,也就来不及反复检查门锁。
4)不做完i美主义者
强i迫症患者常常有完i美主义性格,治i疗者应让他们认识到处事太完善的心态是不正确的。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完人。我们可以尽力把该做好的事做好,但每个人都应承认和接受自己有犯错误的可能。因此,建议对工作、学习、生活采取乐观态度,对人对事不必过分认真,对自己也不必过分苛刻,提高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
5)多参加娱乐活动
从事各种有趣的娱乐活动,可以解除生活或工作中的单调、乏味,减少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坚持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让生活充实起来,就会减轻症状的干扰,恐惧和焦虑也会逐渐减轻。
没食欲、睡不着觉、醒得早、不爱说话、不愿上学、喜欢在家安静地看书、老觉得手机响、吃饭也要刷微博……不管小孩、大人还是老人,不论自己还是身边人,都可能有这些不起眼的小习惯、小“怪癖”。可你知道吗这些表现背后其实可能隐藏着心理疾病。
年轻人:老刷微博,信息依赖
信息社会里,许多人认为掌握信息越多,离成功越近。许多白领不得不拼命获取各类信息,强迫自己更新知识储备,可大脑里的“仓库”装太满,让自己 紧张、浮躁、焦虑,出现失i眠、头i痛、食欲下降、恶心等症状。信息依赖还衍生出各种心理障碍。《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现,71.8%的受访者认为手机依赖现象很普遍,89.8%的人承认自己有“搜索依赖症”。这是因为手机和搜索引擎让信息来得更迅捷,但严重的信息依赖却可能转化成强i迫症、焦虑症。
遗漏一些信息总难免,况且信息并非决定成败的唯i一因素。感到累的人应适当放慢生活节奏,有计划、有规律地获取信息,有节制地消化新信息。休息时放松身心,告诉自己“休息是为了走得更远”。养成看报习惯,因为报刊经编辑筛选,阅读很省心,还可看到深度分析与评论。
学校恐惧症是儿童焦虑症的一种,是我国儿童心理门i诊常见心理障碍之一。患儿多表现为对课堂、同学有恐惧感,不愿进校门,谈到学校、课本、老师等关键词就发脾气,有头晕、恶心等生理反应。家长常认为是孩子装的,意识不到背后严重的问题。
学校恐惧症有3个原因。一是孩子自身过分敏感,承受能力差,受点挫折就受不了。二是家长性格懦弱、不善交际,导致孩子形成防御性消极心理机制; 过度溺爱让孩子难以适应分离状态。研究发现,超2/3的患儿家长过分关注成绩、期望值过高,剥夺孩子玩耍与情感宣泄的权利,使之丧失求学乐趣。三是学校重 智育、轻情商,孩子常被批评、欺i负等会让孩子拒绝上学。
孩子厌学,家长不可粗暴地批评孩子,而要耐心沟通。可正面引导,如告诉孩子,不上学就当不了科学家、警i察。改变教育方式,多给感情支持,少些溺 爱。焦虑症状严重时,可与老师商量暂不上学。复学要循序渐进,靠近学校,走进学校,坐进教室,听课一小时、两小时……一步一步让孩子适应学校。每当孩子有 进步,应及时表扬。有生理症状的要排除躯体疾病。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