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是汉、藏等族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各地。古往今来,大鼓一直成为各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因流行地域、使用对象的不同而形制也有区别。多用于报时、祭祀、宫廷仪仗、军事、、器乐、舞蹈、戏曲、婚丧、节日和民间娱乐等场合中。梅花大鼓安装原名丧鼓、孝鼓,又名湘北大鼓,是湖南省常德地区汉族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无文字可考证,据传源自东周某王的敲桌子或庄子的鼓盆歌,现在澧县艺人还流传有“
梅花大鼓安装
大鼓是汉、藏等族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各地。古往今来,大鼓一直成为各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因流行地域、使用对象的不同而形制也有区别。多用于报时、祭祀、宫廷仪仗、军事、、器乐、舞蹈、戏曲、婚丧、节日和民间娱乐等场合中。梅花大鼓安装原名丧鼓、孝鼓,又名湘北大鼓,是湖南省常德地区汉族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无文字可考证,据传源自东周某王的敲桌子或庄子的鼓盆歌,现在澧县艺人还流传有“周公治其礼,孔子治诗书,庄子治其打丧鼓”的说法,从已知的艺人传承关系推算,起码有400年以上的历史。
梅花大鼓安装作为报时的大鼓又称戒晨鼓,常置放于城池的鼓楼之上。北京鼓楼上的大鼓是专门作为公共报时使用的,为使北京居民都能听到报时,鼓做得特别大,鼓面直径150厘米,曾有“鼓王”之称。每到夜间报更时分,钟鼓楼上钟鼓齐鸣,低沉的鼓声传播全城。直到1915年钟表普遍使用后,它才完成了历史使命,成为供人们观赏的。在各大寺院,建寺时已在山门之后建有钟、鼓楼。钟楼在东、鼓楼在西,互相对应。大鼓悬于鼓楼之上,鼓的大小往往随寺院规模和等级而定,鼓面直径小者60厘米以上,大者可达150厘米以上。河南白马寺的大鼓,鼓面直径128厘米、鼓高130厘米,横置在120厘米高的木架上,要站在梯子上击鼓。有的寺院在大雄宝殿西南侧的木架上也置有大鼓。寺院的大鼓,用于早晚上殿作功课、农历初一、十五及盛典仪式做法事时敲击,晚上还作为报时用。

大鼓大小不一,以鼓面直径而分,有27、33、40、46和54厘米五种规格,它们的鼓身分别高17、20、24、30和34厘米。制作战鼓用材与堂鼓相同,但鼓身也可用椴木制作,中部装有2—4个鼓环;并用木棰演奏。
梅花大鼓安装明代以来,大鼓已改变原来旧制,而成为扁圆形。鼓框多用椿、色、桦、桑、杨等木材制作,双面蒙以牛皮为面,皮边用单排鼓钉固定,鼓框两侧设有两个鼓环。大鼓规格不一,大小有别,鼓面直径52厘米~100厘米、鼓框高20厘米~34厘米,发音较堂鼓低,但很响亮。主要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舞蹈、灯会、杂技和锣鼓队中,但遇有庄严、隆重之场面,仍要使用长腔大鼓,演奏者技艺高超,可以边击边舞。

梅花大鼓安装牛皮大鼓是常见的打击乐器,但传统的牛皮鼓制作技艺却几近失传,牛皮大鼓作为我国的传统打击乐器,拥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逢年过节或者重大活动中都能看到牛皮大鼓的身影。牛皮大鼓的打击节奏多姿多样,身形威武雄壮,它已经与热闹、喜庆、丰收、欣欣向荣等词牢牢的联系在一起,充分的体现出了民族不断攀升、不断探索、不断的情结和生生不息的群体精神风貌。今天金杯鼓厂作为一家拥有百年传承的制鼓厂为大家讲述一下牛皮大鼓的制作流程。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