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病
【症状】
感病的植株,幼叶淡灰色,叶变扭曲,上覆一层,严重时叶片枯萎、花朵小而少,甚至不能开花,病菌也可浸染花柄、茎等部位。
【病原菌及发病规律】
病原为蔷薇单丝壳茵(Sphaerotheca pannosa)。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芽、病叶或病枝上越冬。病害与气温关系密切,当气温17-25℃时为发病盛期,即4-5月、9-10月为发病盛期。
【防
灭白蚁单位
蔷薇病
【症状】
感病的植株,幼叶淡灰色,叶变扭曲,上覆一层,严重时叶片枯萎、花朵小而少,甚至不能开花,病菌也可浸染花柄、茎等部位。
【病原菌及发病规律】
病原为蔷薇单丝壳茵(Sphaerotheca pannosa)。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芽、病叶或病枝上越冬。病害与气温关系密切,当气温17-25℃时为发病盛期,即4-5月、9-10月为发病盛期。
【防冶方法】
①改进蔷薇生长条件。适当通风、透光,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
②冬季修剪后喷1.02千克/升石硫合剂越冬病菌。发病前可喷施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预防,发病时喷15%粉锈宁可湿性1000倍液,或70%托布津可湿性1000倍液。
紫荆角斑病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呈多角形,黄褐色,病斑扩展后,互相融合成大斑。感病严重时叶片上布满病斑,导致叶片枯死,脱落。
【病原及发病规律】
病原为尾孢属一种真菌(Cercospora chionea)。该病一般在7-9月发生,一般下部叶片先感病,逐渐向上蔓延扩展。植株生长不良,多雨季节发病重,病菌在病株残体上越冬。
【防治方法】
①秋季清除病落叶,集中烧毁,减少来年浸染源。
②发病时喷50%多菌灵可湿性700-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800-1000倍液,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樱花褐斑穿病孔
樱花褐斑穿孔病是樱花叶部的一种重要病害,在我国樱花种植区均有发生。
病害主要发生在老叶上,也浸染嫩梢,感病叶片产生针头状紫褐色小点,不久扩展成同心轮纹状圆斑,直径5毫米左右,
病斑边缘几乎黑色,易产生离层,后期在病叶两面有褐色霉状物出现,病斑中部干枯脱落,形成圆形小孔,几个病斑重迭时,穿孔不规则。
病原为核果尾孢菌(Cercospora circumscissa),是一种真菌。病菌在落叶、枝梢病组织内越冬。子囊孢子在春季成熟,翌年气温适宜便借风雨传播。
一般从6月开始发病,8~9月为发病盛期。风雨多时发病严重。当树势生长不良时,也可加重发病。该病除为害樱花外,还可为害桃、李、梅、榆叶梅等植物。
①加强栽培管理,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多施磷、钾肥,增强抗病力。
②秋季清除病落叶,结合修剪剪除病枝,减少来年浸染源。
③展叶前喷施1.02-1.04千克/升石硫合剂,发病期喷洒50%苯来特可湿性1500倍液或65%代森锌6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飞来飞去的病菌库——苍蝇
苍蝇因携带多种病原微生物而危害人类的健康。苍蝇的体表多毛,足部爪垫能分泌黏液,喜欢在人或畜的粪尿、痰、呕吐物以及等处爬行觅食,极容易附着大量的病原体,如弧菌、、痢疾、脊髓灰质炎病毒,以及蛔虫卵等;又常在人体、食物、餐饮具上停留,停落时有搓足和刷身的习性,此时附着在它身上的病原体很快就会污染食物和餐饮具。苍蝇吃东西时,先吐出嗉囊液,将食物溶解才能吸入,而且边吃、边吐、边拉;这样也就把原来吃进消化液中的病原体一起吐了出来,污染它吃过的食物,人再去吃这些食物和使用污染的餐饮具就会得病。、痢疾的流行和食物与苍蝇传播直接相关。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