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定位。测量定位关系到孔位的准确性,是钻孔的垂直度以及控制基准面标高准确与否的关键。在具体操作中,采取施工单位自检与监理复检验收相结合的措施。定位应分两次进行控制,第1次挖井口埋设护筒,第二次安装钻机就位,严格控制其偏差在设计和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桩径及垂直度控制。桩径是灌注桩施工质量的又一关键,也是评价桩基施工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施工前,严格检查钻头直径大小,
桩机导管
测量定位。测量定位关系到孔位的准确性,是钻孔的垂直度以及控制基准面标高准确与否的关键。在具体操作中,采取施工单位自检与监理复检验收相结合的措施。定位应分两次进行控制,第1次挖井口埋设护筒,第二次安装钻机就位,严格控制其偏差在设计和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桩径及垂直度控制。桩径是灌注桩施工质量的又一关键,也是评价桩基施工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施工前,严格检查钻头直径大小,保证钻头直径不小于桩径,并作好记录。
水下混凝土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在灌注水下混凝土前,宜向孔底射水(或射风)翻动沉淀物3~5min。
②混凝土应连续灌注,中途停顿时间不宜大于30min。
③在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宜控制在2~6m。
④灌注混凝土应采取防止钢筋骨架上浮的措施。
⑤灌注的桩顶标高应比设计高出其不意0.5~1m。
⑥使用全护筒灌注水下混凝土时,护筒子底端应埋于混凝土内不小于1.5m,随导管提升逐步上拔护筒。
目前,桥梁桩基施工多为灌注水下混凝土,虽然灌注水下混凝土已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总结,但施工过程中不为人预知的事故还是经常发生,大到断桩,小到浮笼等,给施工带来影响并造成经济损失。水下混凝土浇注中,一旦发生事故,应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避免事故扩大或把损失控制在zui小限度。 下面就一些可能出现的事故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处理法。 1、剪球时卡管 在灌注水下混凝土时,经常会产生剪球时卡管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 1.1剪球制作不合理 塞球直径与导管直径差别太小,剪球前由于砂浆或细石料渗入导管与球壁之间造成堵塞。如果是这种情况,在不浪费混凝土方量的前提下,应急处理法有两个: ⑴.用一定长度(一般比漏斗长2m左右)直径为20mm~25mm的钢筋捅塞球,使混凝土下落。 ⑵.利用机械振动使混凝土下落,这种方法要求操作技术娴熟,以保证混凝土下落时导管回落到正常埋管的位置。 1.2混凝土不合格 如果开盘后的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或拌和不均匀,加上累积混凝土过程中粗骨料下沉,可能导致漏斗口处粗骨料相互挤压密实而堵塞漏斗口,导致剪球后混凝土难以下落。 补救的法同上,同时必须注意:第1斗混凝土坍落度一般以控制在水下混凝土坍落度规范要求的高限为宜,为确保剪球顺利,可适当控制石料用量,等剪球完成后再按正常配合比进行拌和。如果采取措施后混凝土仍不下落,时间又长,只能放弃这斗混凝土,适当清孔或用空压机对孔底进行扰动后重新灌注混凝土。
安装导管:
①在清孔的同时,即进行灌注混凝土的准备工作,并且要求在清孔完毕之前准备就绪。清孔完毕,撤除清孔设备,吊出清孔器,随即吊装混凝土导管。混凝土导管必须事前试拼,并分成几段,依次摆好,以便吊装。对导管的要求:必须顺直,不要有弯曲不平,以免阻碍隔水球下落;导管连结法兰盘的螺栓要拧紧,不要漏水漏浆。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