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塔隔音的工作过程
冷却塔隔音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水泵、风机和循环水不停的运行,导致闭式冷却塔噪音影响非常大。噪音主要是由于震动的产生的,闭式冷却塔的噪音主要几个方面:淋水声、风机风噪声音、水泵震动声音。据观测,普通民房在距离高速公路中心线大于100米时,学校、医院、疗养院等在距离高速公路中心线大于200米时,其承受的交通噪声能够符合环境噪声标准。闭式冷却塔噪音
发电厂噪声控制
冷却塔隔音的工作过程
冷却塔隔音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水泵、风机和循环水不停的运行,导致闭式冷却塔噪音影响非常大。噪音主要是由于震动的产生的,闭式冷却塔的噪音主要几个方面:淋水声、风机风噪声音、水泵震动声音。据观测,普通民房在距离高速公路中心线大于100米时,学校、医院、疗养院等在距离高速公路中心线大于200米时,其承受的交通噪声能够符合环境噪声标准。闭式冷却塔噪音共振的影响范围非常大,可以设计到周围30-50米内,加消声瓦和隔声屏障后回到60-70dB,因此,闭式冷却塔噪音影响是比较严重的。而解决噪音的办法主要有:阻断噪音传播、增加隔音棉、更换低转速的风机等方法。
闭式冷却塔降噪所需要的屏障,应该根据情况进行使用。比较常见的就是砖墙、玻璃钢和铝合金。砖墙以沙面设计,表面噪点比较多,可以将声音不同的角度的反射,并且砖墙的使用寿命是非常可靠的。消音降噪的小常识在武汉消音降噪中,存在着一个规律,什么规律呢。铝合金和玻璃钢表面比较光滑,因此应该设计一定的弧形面。 将声音的向下反射。漂浮式落水消能降噪装置主要由采用挤拉、注塑或热压成型的塑料件或玻璃钢件(受力件)构成。其材质 特点是结构轻型、便于搬运、易于安装、防腐。
闭式冷却塔噪音传播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传播:空气、建筑体、大地,主要以空气传播为主
设备噪声控制(四)控制噪声的传播和反射:
1吸声:作用多孔材料如玻璃棉、矿渣棉、泡沫塑料、毛毡棉絮等,装饰在室内墙壁上或悬挂在空间,或制成吸声屏;
2消声:适用于降低空气动力性噪声,如各种风机、空压机、内燃机等进、排气噪声。根据噪声的频谱特点设计的消声器有三类:阻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和阻抗复合式消声器。
3隔声:用一定材料、结构和装置将声源封闭起来,如隔声墙、隔声室、隔声罩、隔声门窗地板等。
4阻尼、隔振—阻尼是用沥清、涂料等涂沫在风管的管壁上,减少管壁的振动,隔振是在噪声源安装的基础、地面及墙壁等处装设减振装置和防振结构。如在锻锤地座上安装防振橡胶垫,在立柱的管内充填沙子等。
5个体防护:由于技术上或经济上的原因,岗位噪声超过卫生标准的职工,多采用个人佩戴的耳塞、耳罩或头盔来保护听力。耳塞、耳罩由软塑料、软橡胶或纤维棉制成。佩戴合适型号的耳塞、耳罩、隔声效果可达20—40db(a)。
武汉市宏森环保技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从事噪声治理与振动控制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与工程应用。1996年成立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噪声治理与振动控制的研究、开发及应用。
水泵噪声治理的原理
水泵安装在减振装置上.会大大降低泵房内的噪声,这是一种误解。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泵悻奉身的体积不大,本身辐射的噪声不会太大 而且如今的泵房自动化控制程度越来越高.值班人员需要在泵房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日常短时间的巡视或检修,对值班人员的健康并无影响,况且一台合格的水泵其噪声级一般约在85dB左右(依照GB/TQ38l l984).而我国体力劳动者听力保护噪声允许范是70—90曲 J但是如果泵房与住户在一栋楼内.它的振动通过地基墙体和管道传到较大的表面,比如膈壁或上层房间的天花板、墙面和楼板,则由于其辐射条件得到改善,噪声就明显地加强。施工人员在安装完毕之后确定没有零件遗落,空调的整体都要连接到位,打开空调实验一下没有问题就可以了。对于降低此类噪声、的办法就是在水泵的机座上安装减振器或防震材料.进水管道安装弹性支撑.穿墙管道安装弹性垫层。虽然此措施对降低水泵房内的空气噪声并无多大意义,但是对降低住户房内的噪声效果却非常明显,且工程费用均可控制在万元以内,工程性价比是非常高的。
噪声控制工程
评价方法总的可以分类为噪声发射(noiseemission)、噪声照射(noiseimmission)和噪声暴露(noiseexure).噪声发射主要适用于评价各类噪声源,经常采用的评价量有A计权声功率级(LwA)和某一特定声学环境和距离的声压级(LpA)。声功率级LwA适合于评价固定机械设备,LpA适合评价汽车、火车等运输工具。噪声照射主要适用于环境噪声和工业噪声的控制工程效果和声质量,经常采用的量是A计权等效声级(LpAeq)。但是地源热泵的机组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噪音,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噪声暴露主要适合于评价人的噪声总暴露剂量和人的听力保护,经常采用的评价量A计权等效声级(LpAeq)。噪声照射和噪声暴露评价应考虑脉冲声和纯音修正(DLI和DLr),考虑脉冲的纯音修正后的评价量为评价声级(LpAr)。ISO已在近几年建立了这样的噪声评价体系,并贯穿在整个ISO有关噪声标准中。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