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又出现了大功率电子管、闸流管等高频脉冲电源火花机,使在同样表面粗糙度条件下的生产率得以提高。60年代中期,出现了晶体管和可控硅脉冲电源,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了工具电极损耗,并扩大了粗精加工的可调范围。
1943年,苏联学者拉扎连科夫妇研究发明电火花加工,之后随着脉冲电源和控制系统的改进,而迅速发展起来。初使用的脉冲电源是简单的电阻-电容回路。50年代初,改进
沙迪克火花机报价
随后又出现了大功率电子管、闸流管等高频脉冲电源火花机,使在同样表面粗糙度条件下的生产率得以提高。60年代中期,出现了晶体管和可控硅脉冲电源,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了工具电极损耗,并扩大了粗精加工的可调范围。
1943年,苏联学者拉扎连科夫妇研究发明电火花加工,之后随着脉冲电源和控制系统的改进,而迅速发展起来。初使用的脉冲电源是简单的电阻-电容回路。50年代初,改进为电阻-电感-电容等回路。同时,还采用脉冲发电机之类的所谓长脉冲电源,使蚀除效率提高,工具电极相对损耗降低。
电火花机加工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对尺寸精度、仿形精度、表面质量的要求。通过采用一些加工技术,可达到镜面加工效果且能够成功地完成微型接插件、IC塑封、手机、CD盒等高精密模具部位的电火花加工。因此电火花机推动已有数控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提高模具加工精度。
火花机平动头就可以弥补这个缺憾,它是一个使装在火花机平动头上的电极能产生向外机械补偿动作的工艺附件,在火花机采用单电极加工型腔时,可以补偿上一个加工规准和下一个加工规准之间的放电间隙差。
火花机平动头是利用偏心机构将伺服电动机的旋转运动,通过平动轨迹保持机构,转化成电极上每一个质点都能围绕其原始位置在水平面内作平面小圆周运动,许多小圆的外包络线就形成加工表面。其运动半径即平动量,通过调节可由零逐步扩大,以补偿火花机粗、中、精加工的火花放电间隙之差,从而达到修光型腔的目的,其中每个质点运动轨迹的半径就称为平动量。
火花机加工是放电加工,工具电极和工件之间并不直接接触,而是有一个火花放电间隙,这个间隙一般是在0.05~0.3mm之间,有时可能达到0.5mm甚至更大。间隙中充满工作液,加工时通过高压脉冲放电,对工件进行放电腐蚀,加工过程中没有宏观切削力。
电火花放电时,局部、瞬时爆裂力的平均值很小,不足以引起工件的变形和位移,可以“以柔克刚”。由于鼎拓电火花加工直接利用电能和热能来去除金属材料,与工件材料的强度和硬度等关系不大,因此可以用软的工具电极加工硬的工件,实现“以柔克刚”。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