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醒狮传承会于2008年成立,本团特色演出项目包含有,群狮报喜,金鼓齐鸣贺升平,大头佛,双龙出海,步步高升,节节高,雄狮飞跃梅花桩,夜光龙狮演出,传统飞鸿狮艺。
近代起源说:
广东舞狮子活动起源于明朝末年,初为表现武术馆的尚武精神。音乐伴奏、旋律和鼓点风格方面,既保留传统又有,加入了脍炙人口的广东音乐《得胜令》,将锣、排鼓与唢呐演奏及钹、单打等八音锣鼓有机地融
民间舞狮子表演报价
佛山醒狮传承会于2008年成立,本团特色演出项目包含有,群狮报喜,金鼓齐鸣贺升平,大头佛,双龙出海,步步高升,节节高,雄狮飞跃梅花桩,夜光龙狮演出,传统飞鸿狮艺。
近代起源说:
广东舞狮子活动起源于明朝末年,初为表现武术馆的尚武精神。音乐伴奏、旋律和鼓点风格方面,既保留传统又有,加入了脍炙人口的广东音乐《得胜令》,将锣、排鼓与唢呐演奏及钹、单打等八音锣鼓有机地融为一体,使音调清新明健、节奏跳跃有力,鼓点的打法有两棍头、三棍头、四棍头、五棍头、六棍头及一些花鼓等。清朝中叶,已广泛流行于两广地区,并传至南洋、北美和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广州三元里、泮塘的“狮子”尤具特色。时逢节日,舞狮游l行,共庆丰收,亦互为勉励。若遇“狮子”临门,视为“驱除、光耀门庭、大吉大利”之事,纷以彩礼答谢。现在,广东各市各镇、各大企业和一些村、衔都有狮队。广东l具实力的狮队是分布在广州、肇庆、佛山、遂溪。

现代龙狮运动特点
现代竞技舞龙以九节布龙为代表。”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l面胡人假狮子。龙身长18米,由10人(龙珠1人,舞龙手9人)在20*20米正方形平整场地上舞动。舞龙者在行进动态中完成'龙'的游弋、起伏、翻腾、穿越等动作,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于舞龙技巧之中,或动或静,组成优美形像的龙的雕塑,展现龙的精气神韵,展现龙所象征的民族奔腾争跃的精神风貌。
现代竟技舞狮源起于80年代,由狮头、狮尾组成的单狮,在长10-14米,l高不超逾3米,l低不低逾0.8米的桩阵上,运用各种步形步法,通过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来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擅长表演各种风趣喜人的动作,比如:挠痒痒、舔毛、抓耳挠腮、打滚、跳跃、戏球等等。在表演过程中,其舒缓婉转之处,令人忍俊不禁,拍手称绝;其飞腾、跳跃之时,让人胆颤心惊而又昂然振奋。

小的龙灯,一个人举着舞动。”再用朱l砂红笔按先左后右顺序,点眼睛,念道“日月光明”,点舌时念道“国泰民安”。巨型龙灯有100多米长,由几十个训练有素的青壮年举起,动作协调,做出腾飞、游动、盘旋、疾驶、翻滚跃进等各种形态变化的精彩动作。伴有爆A竹声。锣鼓声和民间乐曲声,在云雾氤氲之中时隐时现、忽急忽缓,煞似天穹云端遨游的巨龙。而舞狮常常伴随舞龙一起表演,历经千余年传承,今天普遍盛行于各地的舞狮子活动,已发展演变成日趋成熟的风格各异的南北两大流派。
舞龙、舞狮的竞赛价值是与其娱乐和表演功能分不开的。醒狮造型套路很多: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无不神似,一句话,喜则欢而碎步,怒则仪态万千,哀则闭眼稳步,乐则跃而跨步。对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人们在娱乐和表演中,不同的队之间往往互相进行比赛,从而促进了该项目的发展。舞龙、舞狮的发展也和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样离不开比赛。比赛加速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流派的交流,同时也促进了各项技艺的提高,它是我国舞龙、舞狮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