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习性简介
蟋蟀科昆虫属于不完全昆虫,一生共三个阶段:卵、若虫、成虫。
每年以卵在土中进行越冬,卵一般产在杂草多而且向阳的田埂或草堆边缘的土壤中,次年5月孵化为若虫,立秋后进入成虫盛期。
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枯枝落叶下面及其它较阴暗的地方。常在傍晚前后出来活动,取食时间集中在晚上7-10点。
蟋蟀的危害
1.蟋蟀喜
家庭灭蚊蝇公司收费
蟋蟀习性简介
蟋蟀科昆虫属于不完全昆虫,一生共三个阶段:卵、若虫、成虫。
每年以卵在土中进行越冬,卵一般产在杂草多而且向阳的田埂或草堆边缘的土壤中,次年5月孵化为若虫,立秋后进入成虫盛期。
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枯枝落叶下面及其它较阴暗的地方。常在傍晚前后出来活动,取食时间集中在晚上7-10点。
蟋蟀的危害
1.蟋蟀喜食作物根茎,对幼苗的损害更为严重,往往对玉米、花生、大豆等农作物造成死苗,影响收成。
2.食品工厂、生产车间等乱入的蟋蟀,会带来异物风险,给企业造成损失。
3.临街的商铺由于靠近草坪绿化带,大量的蟋蟀频繁进入商铺内,影响正常经营。
4.进入居民住所,造成噪音滋扰,影响人们生活休息。
跳虫的形态特征及分类
基于Deharveng(2004)和Soto-Admes(2008)的跳虫分类系统,弹尾纲下只有1目,即弹尾目。共分为4目:长角目Entomobryomorpha、原目Poduromorpha、短角目Neelipleona、愈腹目Symphypleona。
跳虫有4种基本类型:①原跳型(原目),体长形,弹器退化,触角短粗,长度与头相近,各体节无大的差异,体毛简单;②长角跳型(长角目),体长形,弹器发达,触角极长,通常为头的4-5倍,有的末端1或2节又分亚节,体密被毛或鳞片,体毛有多种类型;③圆跳型(愈腹目),胸腹部愈合成球形;生殖孔位于第5跗节,其形状雌性是1条横的裂缝;雄性是1条长在乳突上纵裂缝。④短角跳型(短角目),白色,圆筒形。触角4节,与头部等长,、2、3、4节长度比为3:5:5:3。体全身密被细毛,间有少量长毛。腹部4~6节愈合。足爪细长略弯曲,内缘有1枚小齿。弹器约与触角等长,端节小而向上弯曲,具2枚齿。
①原目Poduromorpha③愈腹目Symphypleona
②长角目Entomobryomorpha
④短角目Neelipleona跳虫的主要特征包括:成虫体微小至中小型,体长(通常1–5 mm,0.12 mm,17 mm);身体呈圆筒形、球形、扁平行等;表皮柔软,光滑或生有小的颗粒,瘤状突起,有的裸出或被毛或被鳞片;体色多变;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无翅。
蜘蛛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1、由于蜘蛛具有较为可怕的外表以及一定的毒性,导致人们对蜘蛛产生了恐惧心理,蜘蛛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2、部分种类蜘蛛具有在室内结网捕食的习性,影响室内环境(餐饮店、酒店等)的美观。
3、蜘蛛也会侵入食品工厂、药品车间等环境中,容易造成食品药品异物风险。
室内蜘蛛的综合治理方案:
01减少食物源杂乱的环境首先给蜘蛛提供了方便的居住环境,同时环境中孳生的害虫等给蜘蛛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因此通过打扫环境卫生可以有效地降低室内环境对蜘蛛的吸引力。
02杀灭成蛛针对危害的蜘蛛可以选择进行超低容量喷雾,击倒杀灭蜘蛛;重点处理蜘蛛发生区域,如天花板墙角、缝隙等处。
03清理蛛网直接利用长杆掸子清理蛛网破坏蜘蛛的栖息环境。
04长效控制(滞留喷洒/涂刷)对蜘蛛织网的角落以及蜘蛛活动区域利用含氟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进行滞留喷洒,长效控制蜘蛛孳生。若蛛网位置过高无法直接喷洒药剂,可以选择将药剂稀释后以涂刷的方式进行处理。
利用超低容量喷雾及滞留喷洒处理后,地面上掉落的蜘蛛要及时清理打扫,保持环境整洁。
蜗牛生物学特征
说它是条牛,却不会拉犁,笑它力气小,背着屋子跑,大家都知道是谁吗”
在现代生物学分类系统中,蜗牛是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蜗牛是陆地上常见的软体动物之一,约25000种,在各地都有分布。软体动物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无脊椎动物、柔软的身体、大多数具有碳酸钙质地的硬壳。一般西方不区分水生的螺类和陆生的蜗牛,汉语中的蜗牛泛指陆生种类,虽然包括不同科、属的动物,但形状都很相似。
一、蜗牛的形态特征蜗牛的整个躯体包括头部、腹足、躯干部和外壳。蜗牛活动时,头部和足部伸出壳外,当其受到意外刺激或其他不适条件时,立即缩入壳内。
头部:蜗牛的头部长着两对伸缩自如的触角,头部后方有一对较长的触角,触角顶端各长着一只眼睛,通过晃动触角的方式来获取“视线”,但是蜗牛的眼睛不能聚焦,视力模糊,在微弱的光线下能看6cm左右,强光下只能看4-5mm。口在头部的腹面,正好适合蜗牛爬着觅食和索食。里面有一条用来帮助进食的锯齿状舌头,称之为齿舌。资料介绍蜗牛的舌布满了26000颗牙齿,被称为世界上牙齿的动物。口的两缘有两对触角,触角的感觉很灵敏,它们的作用就像人的口唇一样。
腹足:在蜗牛的腹部形成发达宽大的脚,运动时,通过肌肉伸缩作波状蠕动,称为腹足。爬行中腹足会分泌粘液,粘液起到隔垫作用,保护腹足,其中粘液的润湿性,有助于蜗牛爬行。就算这样,蜗牛在全速爬行的情况下,每小时也只能爬8-40米。
蜗牛壳:在蜗牛进化的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柔软的身躯,抵御外界伤害,产生了“壳”。蜗牛有各种各样的壳,一般呈螺旋形,它是由蜗牛的外套膜的表皮分泌而成的。贝壳的形状和构造变化很大,每一种蜗牛都具有的形态,因此蜗牛贝壳形态是分类学上的重要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