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随着冶炼技术与建造技术的优化,钢铁资源得以开始应用,钢铁开始被应用于桥梁工程。到了19世纪末,钢结构在建筑构造上得到了十足的应用。英国的水晶宫(图1)、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与机械馆,都是钢结构建筑的经典之作。但那时的社会观念较为落后,钢结构建筑发展缓慢,许多新建筑内部已使用钢框架,外部却冠冕堂皇地以石材伪装成古典样式。20世纪初,随着钢筋混凝土被
仿古钢结构设计
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随着冶炼技术与建造技术的优化,钢铁资源得以开始应用,钢铁开始被应用于桥梁工程。到了19世纪末,钢结构在建筑构造上得到了十足的应用。英国的水晶宫(图1)、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与机械馆,都是钢结构建筑的经典之作。但那时的社会观念较为落后,钢结构建筑发展缓慢,许多新建筑内部已使用钢框架,外部却冠冕堂皇地以石材伪装成古典样式。20世纪初,随着钢筋混凝土被广泛应用,对钢结构建筑的探索陷入停滞期。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技术、观念的改变,和对高度、跨度需求的共同影响下,钢结构重新得到发展。
钢结构在东方建筑中的实践由日本开始,建筑师开始尝试新技术与新理念。当时,除了安藤忠雄仍然继续着混凝土结构的探索以外,许多建筑师有意着手在创作中应用钢结构。桢文彦以自己特有的理解,将地域性附加至钢结构建筑。而从伊东丰雄开始,日本钢结构建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自经典之作仙台媒体中心起,影响到其后的一大批建筑师。他们弱化了钢结构的技术性,将钢结构的性能与空间紧密融合到一起,来表达自己的理念。隈研吾等则倡导钢材与其他材料相结合的探索。在,李兴钢等年轻一代也将钢构件运用于传统的江南山水建筑中,王澍也屡次就钢材等与结构形式相结合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用对钢构件密度的排布控制,达到了想要的透明度的变化,从而能够与自然对话。在这里,钢构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结构的意义,转变成抽象的形式甚至是装置式的景观。钢构件本身是人工的,但当它们组合到一起,却变成了有机的、像云一样的建筑。这种轻盈的、与自然对话的特质也是日本建筑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地域性在当代形式下的体现。
关于钢结构古建筑优点
抗风性:型钢结构建筑重量轻、强度高、整体刚性好、变形能力强。建筑物自重仅是砖混结构的20%左右,可抵抗每秒70米的飓风,使生命财产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耐久性:轻钢结构住宅结构全部采用冷弯薄壁钢构件体系组成,钢骨采用超级防腐高强冷轧镀锌板制造,有效避免钢板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锈蚀的影响,增加了轻钢构件的使用寿命。结构寿命可达100年。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