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视频展播,请点击播放视频作者:北京通恒科技有限公司
高效液相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 HPLC)又称“高压液相色谱”、“高速液相色谱”、“高分离度液相色谱”、“近代柱色谱”等。高效液相色谱是色谱法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
企业视频展播,请点击播放
视频作者:北京通恒科技有限公司
高效液相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 HPLC)又称“高压液相色谱”、“高速液相色谱”、“高分离度液相色谱”、“近代柱色谱”等。高效液相色谱是色谱法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析。该方法已成为化学、医学、工业、农学、商检和法检等学科领域中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的历史
1903年俄国植物化学家茨维特(Tswett)初次提出“色谱法”(Chromatography)和“色谱图”(Chromatogram)的概念。茨维特使用色谱法 chromatography (来自希腊字, chroma 意思是颜色, graphy 意思是记录 - 直译为颜色记录)来描述他的彩色试验。(令人好奇的是, 俄罗斯名字茨维特意思是颜色。)1930年以后,相继出现了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薄层色谱等液相色谱技术。1952年,英国学者Martin和Synge 基于他们在分配色谱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关于气-液分配色谱的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把色谱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是气相色谱在此后的十多年间发展十分迅速的原因。1958年,基于Moore和Stein的工作,离子交换色谱的仪器化导致了氨基酸分析仪的出现,这是近代液相色谱的一个重要尝试,但分离效率尚不理想。1960年中后期,气相色谱理论和实践发展,以及机械、光学、电子等技术上的进步,液相色谱又开始活跃。到60年代末期把高压泵和化学键合固定相用于液相色谱就出现了HPLC。1970年中期以后,微处理机技术用于液相色谱,进一步提高了仪器的自动化水平和分析精度。1990年以后,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在国际和国内的迅速发展,为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提出了更多、更新的分离、纯化、制备的课题,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学有HPLC作预分离等。
HPLC灵敏度不够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办法是什么?
①样品量不足,解决办法为增加样品量
②样品未从柱子中流出。可根据样品的化学性质改变流动相或柱子
③样品与检测器不匹配。根据样品化学性质调整波长或改换检测器
④检测器衰减太多。调整衰减即可。
⑤检测器时间常数太大。解决办法为降低时间参数
⑥检测器池窗污染。解决办法为清洗池窗。
⑦检测池中有气泡。解决办法为排气。
⑧记录仪测压范围不当。调整电压范围即可。
⑨流动相流量不合适。调整流速即可。
⑩检测器与记录仪超出校正曲线。解决办法为检查记录仪与检测器,重作校正曲线。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