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阳极氧化{阳极氧化}
1936年意大利人Caboni早提出了阳极氧化膜的电解着色技术,德国人Elssner 进一步改进了这个方法,在1940 年申请了。这使电解着色工艺成为工艺化的基础。但是当时正处于第二次的纷乱之中,而后的混乱也使这项工艺发明被忽略了相当一段时间。 电解着色的工业化1960 年浅田太平改进并注册了电解着色。该的特征是,利用交流电为电源,着色溶液采用Co、Ni、Cu、Ag、
消防指示标志牌
铝合金阳极氧化{阳极氧化}
1936年意大利人Caboni早提出了阳极氧化膜的电解着色技术,德国人Elssner 进一步改进了这个方法,在1940 年申请了。这使电解着色工艺成为工艺化的基础。但是当时正处于第二次的纷乱之中,而后的混乱也使这项工艺发明被忽略了相当一段时间。 电解着色的工业化1960 年浅田太平改进并注册了电解着色。该的特征是,利用交流电为电源,着色溶液采用Co、Ni、Cu、Ag、Se 的盐类,以及他们的含氧盐作为主成分。浅田已经明确鉴别出电解着色工艺过程的几个阶段。包括金属离子进入阳极氧化膜的微孔中,由于电解还原转化成着色的物质等。技术转让权由ALCAN公司获得,通过它所属的铝实验室有限公司以高标名称Anolok-1 向全世界很多转让推广这个技术,从此二次电解着色法得到普及。6、氧化(上色):铝表面处理氧化的用途分两方面,增强物理特性,可以达到上色目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期的10年间掀起了电解着色法的研究高潮,每年有数百篇的文献被发表,研究涉及到元素周期表上几乎所有的可溶性金属盐。


阳极氧化
将金属或合金的制件作为阳极,采用电解的方法使其表面形成氧化物薄膜。金属氧化物薄膜改变了表面状态和性能,如表面着色,提高耐腐蚀性、增强性及硬度,保护金属表面等。例如铝阳极氧化,将铝及其合金置于相应电解液(如硫酸、铬酸、草酸等)中作为阳极,在特定条件和外加电流作用下,进行电解。阳极的铝或其合金氧化 ,表面上形成氧化铝薄层 ,其厚度为5~30微米 ,硬质阳极氧化膜可达25~150微米 。大量染色时,染液初浓后淡,染出颜色即会出现深浅不一,故应注意适时掺兑稍浓染液,尽可能保持染液浓度的一致性。
以铝或铝合金制品为阳极,置于电解质溶液中进行通电处理,
利用电解作用使
其表面形成氧化铝薄膜的过程
,
称为铝及铝合金的阳极氧化处理。经过阳极氧化处理,铝表面能生成几个微米———几百个微米的氧化膜。比起铝合金的天然
氧化膜,其耐蚀性、性和装饰性都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一、表面预处理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加工的铝材及制品,表面上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污垢和缺
陷,如灰尘、金属氧化物(天然的或高温下形成的氧
化铝薄膜)、残留油污、沥
青标志、人工搬运手印(主要成分是脂肪酸和含氮的化合物)、焊接熔剂以及腐
蚀盐类、金属毛刺、轻微的划擦伤等。因此在氧化处理之
前,用化学和物理的
方法对制品表面进行必要的清洗,
使其纯净的金属基体,以利氧化着色顺利
进行,从而获得与基体结合牢固、色泽和厚度都满足要求且具有
耐蚀、耐
磨、耐侯等良好性能的人工膜。
(一)脱脂
铝及铝合金表面脱脂有溶剂脱脂、
表面活性剂脱脂、
碱性溶液脱脂、酸性溶
液脱脂、电解脱脂、乳化脱脂。几种脱脂方法及主要工艺列于表
-1。在这些方法
中,以碱性溶液特别是热的脱脂为有效。
点击文档链接,可查看更多信息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