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液启动
1、回气冷却型压缩机在启动时,曲轴箱内的润滑油剧烈起泡的现象叫带液启动。
2、带液启动时的起泡现象可以在油视镜上清楚地观察到。
3、带液启动的根本原因是润滑油中溶解的以及沉在润滑油下面了大量的制冷剂,在压力突然降低时突然沸腾,并引起润滑油的起泡现象。起泡持续的时间长短与制冷剂的量有关,通常为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大量泡沫漂浮在油面上,甚至充满了曲轴箱。一
环境试验箱设计
带液启动
1、回气冷却型压缩机在启动时,曲轴箱内的润滑油剧烈起泡的现象叫带液启动。
2、带液启动时的起泡现象可以在油视镜上清楚地观察到。
3、带液启动的根本原因是润滑油中溶解的以及沉在润滑油下面了大量的制冷剂,在压力突然降低时突然沸腾,并引起润滑油的起泡现象。起泡持续的时间长短与制冷剂的量有关,通常为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大量泡沫漂浮在油面上,甚至充满了曲轴箱。一旦通过进气道吸入气缸,泡沫会还原成液体(润滑油与制冷剂的混合物),很容易引起液击。显然,带液启动引起的液击只发生在启动过程。
4、与回液不同,引起带液启动的制冷剂是以“制冷剂迁移”的方式进入曲轴箱的。制冷剂迁移是指压缩机停止运行时,蒸发器中的制冷剂以气体形式,通过回气管路进入压缩机并被润滑油吸收,或在压缩机内冷凝后与润滑油混合的过程或现象。
5、压缩机停机后,温度会降低,而压力会升高。由于润滑油中的制冷剂蒸汽分压低,就会吸收油面上的制冷剂蒸气,造成曲轴箱气压蒸发器气压的现象。油温愈低,蒸汽压力越低,对制冷剂蒸汽的的吸收力就愈大。蒸发器中的蒸汽就会慢慢向曲轴箱“迁移”。此外,如果压缩机在室外,天气寒冷时或在夜晚,其温度往往比室内的蒸发器低,曲轴箱内的压力也就低,制冷剂迁移到压缩机后也容易被冷凝而进入润滑油。
6、制冷剂迁移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压缩机停机时间越长,迁移到润滑油中的制冷剂就会越多。只要蒸发器中存在液态制冷剂,这一过程就会进行。由于溶解了制冷剂的润滑油较重,它会沉在曲轴箱的底部,而浮在上面的润滑油还可以吸收更多的制冷剂。
7、由于结构原因,压缩机启动时曲轴箱压力的降低会缓慢得多,起泡现象不很剧烈,泡沫也很难进入气缸,因此空冷压缩机不存在带液启动液击问题。

试验箱为什么系统制冷效果差?
压缩机效率低
【故障分析】制冷压缩机效率低是指在工况不变的情况下,实际排气量下降而导致制冷量响应地减少。这种现象多发生在经过长时间使用的压缩机上,其磨损大,各部件配合间隙大,气阀密封性能下降而引起实际排气量下降。
【排除方法】
⑴ 检查缸盖纸垫是否被击穿而造成泄漏,有则予以更换。
⑵ 检查高、低压排气阀片是否关闭不严,有则予以更换。
⑶ 检查活塞与汽缸的配合间隙,间隙过大则予以更换。
高低温冷热冲击试验箱
压缩机在运转中突然停机
1、冷风冷式冷凝器的冷库散热效果差
【故障分析】 ① 风机未开。 ② 风机电机损坏。 ③ 风机反向。 ④ 周围环境温度高(达40℃以上)。 ⑤ 冷凝器散热片被油污灰尘堵死空气不流通。 2、水冷式冷凝器的冷库散热效果差 ① 冷却水阀未开或开得过小,进水压力过低 ② 水量调节阀失灵。 ③ 冷凝器管壁上水垢结得较厚。
【排除方法】 风冷式:用钢丝刷清除表面灰尘。 水冷式:检查冷却水量。清除水垢。
2、系统中充入制冷剂过多
【故障分析】制冷剂过多导致排气压力显著上升,超过正常值。
【排除方法】停机,在高压排气孔将多余制冷剂排除系统外。
3、系统内有残余空气
【故障分析】系统内有空气循环,会出现排气压力过高,排气温度高,排气管烫手,制冷效果差,压缩机运转不久,排气压力超过正常值,迫使压力继电器动作。
【排除方法】停机,在排气阀孔处放空气。
4、吸气压力过低引起的停机
【故障分析】当系统内吸气压力压力继电器的调定值时,其触点动作而切断电源。
【排除方法】检查原因并予以排除:1、制冷剂泄漏。2、系统有堵塞。
5、温度控制器失控
【故障分析】温控器调节失灵或感温包安装不当。
【排除方法】拆下温控器检修其触点、调整,调整感温包位置
6、电机超负荷
【故障分析】1、使用时,库内放入过多、过量的食品;2、电源不正常。
【排除方法】减少热负荷,注意电源电压的变化
7、其他原因引起的突然停机
【故障分析】在使用和维修过程中,经常需要开、关排气、吸气、贮液器等截止阀,有时因疏忽而未将截止阀打开,造成排气压力骤升。
【排除方法】立即停机,以防发生危险。
低温条件下试件的失效模式
产品所使用零件、材料在低温时可能发生龟裂、脆化、可动部卡死、特性改变等现象。
低温环境对设备的主要影响有:
a. 使材料发硬变脆;
b. 润滑剂粘度增加,流动能力降低,润滑作用减小;
c. 电子元器件性能发生变化;
d. 水冷凝结冰;
e. 密封件失效;
f. 材料收缩造成机械结构变化。
温度变化条件下试件的失效模式
产品所使用零件、材料在温度剧烈变化时可能发生机械故障、开裂、密封损坏、泄漏等现象。
温度剧烈变化对设备的主要影响有:
a. 使部件装配点或焊接点松动或脱落;
b. 使材料本身开裂;
d. 密封件失效造成泄漏;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