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径千分尺的结构特点介绍内径千分尺的结构特点:内径千分尺的测量下限有50mm、75mm、150mm等,测量上限至5000mm。单体内径千分尺的示值范围为25mm。其主要由固定测头、螺母、固定套管、锁紧装置、测微螺杆、微分筒、活动测头、调整量具、管接头、弹簧、套管、量杆几部分组成。主要是用来对内尺寸的测量,而且往往要接杆使用,有测微头与接长杆的不同组合得到不同的测量范围,通常50-5
内测千分尺报价
内径千分尺的结构特点介绍
内径千分尺的结构特点:
内径千分尺的测量下限有50mm、75mm、150mm等,测量上限至5000mm。单体内径千分尺的示值范围为25mm。其主要由固定测头、螺母、固定套管、锁紧装置、测微螺杆、微分筒、活动测头、调整量具、管接头、弹簧、套管、量杆几部分组成。主要是用来对内尺寸的测量,而且往往要接杆使用,有测微头与接长杆的不同组合得到不同的测量范围,通常50-5000mm.
所生产的内径千分尺可分为普通内径千分尺和杆式内径千分尺,前者又称为带量爪内径千分尺,也称内测千分尺,适用于测量孔径不大的测量,这种千分尺和外径千分尺的不同之处在于固定套筒的刻线方向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当微分筒转动时候,是测杆带动左边的量爪移动。
测量大孔径时候,可用杆式内径千分尺,或者接长杆。
内径千分尺是由微分头和成套接长杆组成,附有测量面为两平行面的调整量具(或者校对卡规),用于校对微分头的零位。
微分头的结构特点是无测力控制机构,因此由测力引起的测量误差会相应增大。在固定套筒一端有螺纹,用以接长杆链接。有锁紧螺帽将微分筒端面与测微螺杆尾部的突缘压紧,使得测微螺杆与微分筒结成一体。

内径千分尺直接测量误差
误差分析
内径千分尺直接测量误差包括受力变形误差、温度误差和一般测量所具有的示
值误差,读数瞄准误差、接触误差和测长机的对零误差。影响内径尺测量误差,主要因素为受力变形误差、温度误差。测量时注意事项:1) 测量时必须注意温度的影响, 在测量过程中避免测量过程时间过长和用手接触内径千分尺。尤其是大尺寸测量时要特别注意。2) 由于内径千分尺没有测力装置,要掌握好测力的大小。要刚好接触到被测表面,避免旋转力过大损坏千分尺或造成很大误差。
内径千分尺零位的调整方法
如果测得内径千分尺测微头的零位为负偏差(50—0.02)mm时(见只需逆时针旋转微分筒0.02ram(即放长尺寸),然后拧紧测杆上的紧固螺钉,再用四方扳手旋松微分筒上的内四角螺钉,顺时针转动微分筒,使微分筒上的零刻线对准固定套管上的零刻线。反之,当测得内径千分尺微分头的零位为正偏差(50+0.02)mm时(见图2),则需顺时针旋转微分筒0.02mm(即缩短尺寸)然后拧紧测杆上的锁紧装置,使测杆固定不转,再旋松微分筒上的内四角螺钉,逆时针转动微分筒,使其零刻线对准固定套管上的零刻线,此时微分头上的锁紧装置便可放松,内径千分尺微分头的零位就这样一次性调整好了。接着便可进行示值检定和接长杆组合尺寸的检定。掌握内径千分尺零位的“调整方法”,对于提高检定工作效率,确保测量单位量值准确可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千分尺也称螺旋测微器。个这样的测量工具是由法国发明家Jean
千分尺也称螺旋测微器。个这样的测量工具是由法国发明家Jean Laurent Palmer 在1848 年获得了,被称为“带圆游标尺框的螺纹卡尺”。今天,我们仍然利用这一典型特征制造外径千分尺,千分尺分为机械式千分尺和电子千分尺两类。
1、电子千分尺
如数显外径千分尺,也叫数显千分尺。测量系统中应用了光栅测长技术和集成电路等。电子千分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的,用于外径测量。
2、机械式千分尺
如标准外径千分尺,简称千分尺,是利用精密螺纹副原理测长的手携式通用长度测量工具。1848年,法国的J.L.帕尔默取得外径千分尺的 。千分尺的品种很多。改变千分尺测量面形状和尺架等就可以制成不同用途的千分尺,如用于测量内径、螺纹中径、齿轮公法线或深度等的千分尺。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