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法
其基本原理是在二价阳离子(Mg2+、Ca2+等)存在的情况下,PEG能够有效地诱导DNA产生颗粒状沉淀,从而使细胞膜能够通过内吞噬作用吸收这种DNA颗粒。
1993年Golovkin等用PEG法将H89的原生质体与含有鼠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突变基因(氨甲1喋呤抗性)的质粒共培养,此基因插入了玉米Ds1转座子中。筛选得到的愈伤组织,在不含激
逆转录病毒滴度测定
PEG法
其基本原理是在二价阳离子(Mg2+、Ca2+等)存在的情况下,PEG能够有效地诱导DNA产生颗粒状沉淀,从而使细胞膜能够通过内吞噬作用吸收这种DNA颗粒。
1993年Golovkin等用PEG法将H89的原生质体与含有鼠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突变基因(氨甲1喋呤抗性)的质粒共培养,此基因插入了玉米Ds1转座子中。筛选得到的愈伤组织,在不含激1素的培养基上再生长出植株。同年Omirulleh等用PEG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到了HE89的原生质体中,建立了植株再生的转化体系。
PEG法虽然转化效率较高,但必须以裸1露的原生质体为受体,而且还受到基因型的限制。
腺病毒(adenovirus)是一种没有包膜的直径为70~90 nm的颗粒,由252个壳粒呈廿面体排列构成。每个壳粒的直径为7~9 nm。衣壳里是线状双链DNA分子,约含4.7kb,两端各有长约100 bp的反向重复序列。由于每条DNA链的5'端同相对分子质量为55X103Da的蛋白质分子共价结合,可以出现双链DNA的环状结构。
人体腺病毒已知有52种,分别命名为adl~ad52,研究得详细是ad2。腺病毒基因组转录产生mRNA,已知的转录单位至少有5个:EⅠ区位于病毒基因组左侧,可再分成EⅠA和EⅠB,与细胞转化有关;EⅡ区编码DNA结合蛋白,参与病毒的copy;EⅢ区编码出现在宿主细胞表面的一种糖蛋白;EⅣ区位于ad2基因组右端,受EⅡ区编码的DNA结合蛋白质调控;第5个转录单位在病毒感1染中期合成ad2蛋白质Ⅳ。
腺病毒的基因组
腺病毒的基因组以线性的双链DNA形式存在,由蛋白VII和一种称为mu的小蛋白紧密地环绕在其周围,起到类组蛋白样的作用。另一种蛋白V将这种DNA-蛋白复合物连接起来,并通过蛋白VI与病毒衣壳连接在一起。在两条链的5′端各以共价键结合着一个被称为DNA末端蛋白(pTP)复合物(DNA-TPC)的特化的结构,与腺病毒copy密切相关。腺病毒基因组的两端各有一段100bp的反向末端重复序列(ITR),是copy的起始位点。在左端ITR的3′侧有一段长约300bp的包装信号(ψ)介导腺病毒基因组包装入病毒衣壳。对腺病毒而言,只有包括两端的ITR和包装信号(ψ)的约0.5kb的序列是顺式作用元件,也就是说必须由腺病毒载体自身携带,而其他的30余种蛋白都可以通过辅助病毒(或细胞)反式补足。
腺病毒分离与鉴定
1.分离培养 标本应尽早从感1染部位采集。采集患者咽喉、眼分泌物,粪便和尿液等,加抗1生素处理过夜,离心取上清接种敏感细胞(293、Hep-2或HeLa细胞等),37℃孵育后可观察到典型CPE,即细胞变圆、团聚、有拉丝现象,较突出的表现是许多病变细胞聚在一起呈葡萄串状。
2.病毒鉴定 用荧光标记的抗六邻体抗1体与分离培养细胞作用来鉴定腺病毒,也可用血凝抑制(hemoagglutination inhibition,HI)试验或中和试验(neutralization test)检测属和组特异性抗原并鉴定病毒的血1清型。腺病毒可用Shell vial技术进行鉴定。病毒标本经抗1生素和离心处理,取上清接种于有细胞的Shell vial培养瓶,孵育1~2天,用特异性六邻体单克1隆抗1体对其抗原表位进行检测。也可用病1人鼻粘膜上皮脱落细胞直接染色检测病毒抗原。用DNA杂交或内切酶酶切等鉴定分离培养的病毒DNA;PCR可用于腺病毒感1染的诊断,引物设计主要根据腺病毒六邻体、VAI和VAII编码区序列,能检测所有血1清型,而且其敏感性很高,能检测某些patient潜在的腺病毒。用腺病毒41型BgIII-D片段作探针诊断腺病毒腹泻,其检出率可达80%。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