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中加入的NaOH溶液量以脱氨后废水的pH值为标准在处理方法中对废水行脱氨处理,通过向废水加入NaOH溶液调节废水的酸碱度,一方面实现由空气吹扫废水进行的脱氨处理,并利用NaOH作为调节碱以避免空气吹脱过程除氨气污染物外的杂质污染物的逸出,以保证后续步骤的氨回收效果及空气处理效果;另一方面控制脱氨后废水的pH值,以保证废水的脱氨效果,使废水中氨氮含量小于25mg/L,达到GB
废水氨氮回收装置
废水中加入的NaOH溶液量以脱氨后废水的pH值为标准
在处理方法中对废水行脱氨处理,通过向废水加入NaOH溶液调节废水的酸碱度,一方面实现由空气吹扫废水进行的脱氨处理,并利用NaOH作为调节碱以避免空气吹脱过程除氨气污染物外的杂质污染物的逸出,以保证后续步骤的氨回收效果及空气处理效果;另一方面控制脱氨后废水的pH值,以保证废水的脱氨效果,使废水中氨氮含量小于25mg/L,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4中二级排放标准的要求。废水中加入的NaOH溶液量以脱氨后废水的pH值为标准进行调控,使脱氨后废水的pH值维持在10.5~11.5。脱除的氨氮污染物以氨气形式随空气进入到氨回收过程进行回收,依次经由一级脱氨吸收液对大部分氨气进行级循环喷淋吸收,形成以硫酸铵为主的循环吸收液,再经由二级脱氨吸收液和补充的稀硫酸溶液对剩余少量氨气进行第二级循环喷淋吸收,形成以为主的循环吸收液;并通过控制一级脱氨吸收液的pH值维持在4.5~6.5范围,调控稀硫酸溶液的补充喷淋量,从而实现对脱除空气中氨气的吸收,使经吸收处理后气体达到《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标准;另外,通过限定补充喷淋的稀硫酸溶液的质量含量(30%),以及回收的一级脱氨吸收液的pH值范围(4.5~6.5),使回收的一级脱氨吸收液达到硫酸铵浓度40%即近饱和溶液,满足直接制备固体硫酸铵的标准,同时不会出现在吸收塔内析出晶体的问题。

氨氮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含氮物质进入水环境的途径主要包括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含氮物质进入水环境的自然来源和过程主要包括降水降尘、非市区径流和生物固氮等。
人类的活动也是水环境中氮的重要来源,主要包括未处理或处理过的城市生活和工业废水、各种浸滤液和地表径流等。
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是水体中氮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大量未被农作物利用的氮化合物绝大部分被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带入地下水和地表水中。
随着石油、化工、食品和制药等工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渗滤液中氨氮的含量急剧上升。

氨氮污水氨氮超标的原因
1、硝化速率
生物硝化系统一个专门的工艺参数是硝化速率,系指单位重量的活性污泥每天转化的氨氮量。硝化速率的大小取决于活性污泥中硝化细菌所占的比例,温度等很多因素,0.02gNH3-N/gMLVSS×d就是它的典型值。
2、溶解氧
硝化细菌为专性好氧菌,无氧时即停止生命活动,且硝化细菌的摄氧速率较分解有机物的细菌低得多,如果不保持充足的氧量,硝化细菌将“争夺”不到所需要的氧。因此,需保持生物池好氧区的溶解氧在2mg/L以上,特殊情况下溶解氧含量还需提高。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