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防治措施
孳生环境治理 成虫喜欢隐藏在潮湿地面的枯叶堆下,要注意清扫防治区域内堆积的杂草、落叶,及时清除成虫栖息地,及时翻松路边、田埂边的土壤,消灭越冬虫卵。
物理防治 可安装纱窗、纱门等阻断蟋蟀飞入室内,工厂车间、商铺出入口可安装风幕机进行阻隔。
在蟋蟀可能进入室内的门缝、墙缝周边设置粘捕设施,消除侵入的可能性。
药剂防治
宾馆灭蚊蝇收费标准
蟋蟀的防治措施
孳生环境治理 成虫喜欢隐藏在潮湿地面的枯叶堆下,要注意清扫防治区域内堆积的杂草、落叶,及时清除成虫栖息地,及时翻松路边、田埂边的土壤,消灭越冬虫卵。
物理防治 可安装纱窗、纱门等阻断蟋蟀飞入室内,工厂车间、商铺出入口可安装风幕机进行阻隔。
在蟋蟀可能进入室内的门缝、墙缝周边设置粘捕设施,消除侵入的可能性。
药剂防治 1)饵剂诱杀
使用饵剂撒施于田埂草堆边、小区路牙、墙角跟等蟋蟀出没聚集的地方,每隔50厘米撒布1-2克左右的饵剂即可。
蟋蟀喜昼伏夜出,故选择在晴天傍晚日落后1小时进行用药,避免白天施药被蚂蚁等昆虫取食而影响效果。
使用饵剂处理蟋蟀后,蟋蟀出现现象,施药周围出现大量蟋蟀,需及时处理,保持环境整洁。
化学屏障
在蟋蟀出没较多的绿化带周边,室内通道口周边用药剂进行滞留喷洒处理,使保护场所周围形成一道含有预防性质的屏障,以防止蟋蟀侵入室内。
蟋蟀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昆虫,在室内居家环境遇到少量蟋蟀时,用虫拍杀灭或驱赶即可,但生产生活中遇到大量蟋蟀侵扰问题,就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防治方法,控制蟋蟀的发生。
跳虫的形态特征及分类
基于Deharveng(2004)和Soto-Admes(2008)的跳虫分类系统,弹尾纲下只有1目,即弹尾目。共分为4目:长角目Entomobryomorpha、原目Poduromorpha、短角目Neelipleona、愈腹目Symphypleona。
跳虫有4种基本类型:①原跳型(原目),体长形,弹器退化,触角短粗,长度与头相近,各体节无大的差异,体毛简单;②长角跳型(长角目),体长形,弹器发达,触角极长,通常为头的4-5倍,有的末端1或2节又分亚节,体密被毛或鳞片,体毛有多种类型;③圆跳型(愈腹目),胸腹部愈合成球形;生殖孔位于第5跗节,其形状雌性是1条横的裂缝;雄性是1条长在乳突上纵裂缝。④短角跳型(短角目),白色,圆筒形。触角4节,与头部等长,、2、3、4节长度比为3:5:5:3。体全身密被细毛,间有少量长毛。腹部4~6节愈合。足爪细长略弯曲,内缘有1枚小齿。弹器约与触角等长,端节小而向上弯曲,具2枚齿。
①原目Poduromorpha③愈腹目Symphypleona
②长角目Entomobryomorpha
④短角目Neelipleona跳虫的主要特征包括:成虫体微小至中小型,体长(通常1–5 mm,0.12 mm,17 mm);身体呈圆筒形、球形、扁平行等;表皮柔软,光滑或生有小的颗粒,瘤状突起,有的裸出或被毛或被鳞片;体色多变;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无翅。
蛾蚋形态及习性简介
蛾蚋科昆虫属完全昆虫。生活史由卵、幼虫、蛹和成虫四阶段构成。雌虫一生可产卵200-300颗,在适宜条件下2天即可孵化出幼虫,经过15-20天后即可为成虫;完成整个生活史大概需21天左右。后的成虫寿命大约为15天。
蛾蚋幼虫体长约4-10mm,细长筒形,全头型,无足,两端气门式或后气门式,体12-16节,体背多具骨化片,侧腹面膨突帮助移动,后气门式的气门位于短粗管上;体多刚毛或棒状毛,腹部常有长毛或毛刷等饰物。幼虫多为腐食性或粪食性,以污水沉淀物、腐烂植物和微生物为食。幼虫适应性强,孳生范围广,在水体以及潮湿的污垢中均可生存。室内主要孳所、浴室的洗手池、厨房水槽、下水管道、马桶背后等处,室外的淤积排水沟、化粪池和一些富含有机腐殖质的容器积水也能看到蛾蚋幼虫的孳生痕迹。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