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壁两边为"凤凰来仪",中为"墨龙三显",观此影壁,浅浮雕墨龙,忽隐忽现,阴云漠漠之中,纳云吐雾,夹带雷声,有大雨骤至之感。
清末民初巧匠辈出,到近代又吸收绘画、木雕的艺术特色,使这一与建筑紧密结合的民间艺术,更加完善精美。到了民国年间,临夏砖雕艺人辈出,其中,以回族老艺人绽成元、周声普为有名,集河州砖雕之大成的东公馆砖雕是绽成元的艺术结晶,临夏红园一字亭南侧壁上的"泰山
镂空窗砖雕零售
影壁两边为"凤凰来仪",中为"墨龙三显",观此影壁,浅浮雕墨龙,忽隐忽现,阴云漠漠之中,纳云吐雾,夹带雷声,有大雨骤至之感。
清末民初巧匠辈出,到近代又吸收绘画、木雕的艺术特色,使这一与建筑紧密结合的民间艺术,更加完善精美。到了民国年间,临夏砖雕艺人辈出,其中,以回族老艺人绽成元、周声普为有名,集河州砖雕之大成的东公馆砖雕是绽成元的艺术结晶,临夏红园一字亭南侧壁上的"泰山日出图"则是周声普的得力佳作。而榆巴巴拱北、大拱北、红园广场等一些新建的大型砖雕作品则展示出河州新一代砖雕艺人的精湛技艺。
山西稷山县苗圃金墓杂剧砖雕,是一组由4人构成的反映金代早期杂剧演出的珍贵实物资料。1978年发现,原砌于稷山县苗圃1号墓南壁上,与戏台共存。这4个杂剧人物各用两块大砖雕成。人体高65~70厘米,是已发现的同类砖雕中个体一组。4人并立,自左至右,人戴幞头(原有帽脚,已风化脱落,帽后留有插脚的空隙),穿抹领衬衣,圆领窄袖长衫,腰束带,下着裤,袖手而立;第2人头巾裹,穿长衫,腰束带,敞胸怀,脚穿尖头鞋,扎裤口,其右手下垂,袖长及膝,左手上举展指置左面颊下,头微低,吐舌露齿,喜笑颜开,似在侧耳细听,表情生动滑稽。
后排乐床上四人伴奏,左起:袖手、拍板、筚篥、笛。戏台系舞亭式。图10左起:装孤、副末、副净、末泥、装旦。戏台系舞楼式。图11与图9,舞台高耸,形似亭,当即“舞亭”。图7与 图10的舞台,其下开门道,前后相通,形似钟鼓楼,或可谓之“舞楼”。 图8舞台台面较宽广,形似大厅,当为“舞厅”。除以上 5组外,注意的是 图6出土的一组。共4人,其中第2、第4两人,都作官员装束:戴直脚幞头,穿圆领宽袖长袍,腰束带。
山西侯马金代董氏墓戏台砖雕,1959年侯马市牛庄村出土的金代董明墓,以其精彩的砖雕戏俑于世。董明墓砖雕戏俑,一组5件,均高约20厘米,现展出于山西博物院 “戏曲故乡”展厅。5个彩绘戏俑位于董明墓墓室北壁上部砖雕戏台上,戏台是一座五脊六兽单檐歇山顶式模型。五个人物并列一排,自左至右分别为装孤、副末、末泥、装旦和副净五个角色,正在戏台演出。戏曲的角色行当俱全。五个戏俑均经彩绘,色彩绚丽,形象生动,在侯马出土的几组戏俑中代表性。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