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羧酸减水剂的加入使混凝土流动性增强,水灰比降低,强度提高或水泥用量大幅度减少。不同厂家生产的符合标准质量要求的水泥和减水剂在配制混凝土时性能有差异,甚至很大。人们把这些问题归结为水泥与减水剂的相容性,具体是怎么相容的呢?
准确地说,应该是聚羧酸减水剂与水泥的相容性。这说明了现实中外加剂在搅拌站的弱势地位。由于当前水泥的比表面积过大、不明成分的
水泥减水剂
聚羧酸
减水剂的加入使混凝土流动性增强,水灰比降低,强度提高或水泥用量大幅度减少。不同厂家生产的符合标准质量要求的水泥和减水剂在配制混凝土时性能有差异,甚至很大。人们把这些问题归结为水泥与减水剂的相容性,具体是怎么相容的呢?
准确地说,应该是聚羧酸减水剂与水泥的相容性。这说明了现实中外加剂在搅拌站的弱势地位。由于当前水泥的比表面积过大、不明成分的助磨剂的使用、熟料矿物中C3A含量多、含碱量大、熟料硫酸盐化程度较低等等问题的普遍存在,外加剂与水泥的相容性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掺和料的普遍使用使得这个问题更加复杂。对于聚羧酸系外加剂,还存在着砂石泥含量甚至机制砂中粘土矿物细粉的影响。
聚羧酸减水剂在混凝土中实际减水率受水泥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而波动是一种正常的性能表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适当调整外加剂掺量就可以解决。
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缓凝材料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在混凝土强度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掺用缓凝材料的情况下早期的强度不如未加缓凝材料的强度,这是因为掺入缓凝材料后有效延缓了水泥早期水化,阻碍了浆体初始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使得混凝土3天抗压强度比较低,随着水泥的充分水化,水化产物之间得到充分的穿插、搭接和填充、结构密实使得混凝土后期龄期的抗压强度均高于基准混凝土。
因缓凝材料的种类比较多,不同的缓凝剂作用机理不同,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缓凝材料品种和搭配或掺量使用不当,不但会影响混凝土和易性还会出现混凝土凝结时间异常情况导致强度出现问题,在选择缓凝材料种类时应充分考虑与混凝土原材料之间的适应性还要考虑施工季节、经济成本等因素,确定所需缓凝缓材料后应根据各种缓凝材料特性选择单独使用还是混合使用进行试配找出一个佳的掺量范围。
.进厂水泥的温度控制
(1)在 5 至 9 月份,出厂水泥的温度较高,运至搅拌站的水泥温度可达 83℃。若是当日温度超过 30℃ 以上时,拌制 C30 以上的混凝土就会出现坍损过快的现象;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机温度达到 32~34℃,运到工地时就达到 35℃ 以上。使用聚羧酸减水剂时,若遇到出机温度较高时(大于 32℃)就会产生坍损过快的现象。出厂坍落度为 220~230mm,而半小时后就只有 150mm 左右。在聚羧酸减水剂进厂检验时,经时损失为零,3h 后才损失 50mm。后来专门取了热水泥立即进行减水剂试验,经时损失仍很小。分析原因后得出如下结论:试验量太小,在搅拌过程中温度就降下来了;而在生产时,由于方量大,在搅拌过程中水泥开始水化,产生水化热,使拌合物的温度继续升高,从而导致拌合物的坍损过快。
(2)在暑期生产时,应控制进厂水泥温度不得大于 60℃,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机温度不得大于 30℃。如能达到上述条件,将不会出现坍损过快的现象。
(3)当水泥温度无法达到要求时,可采用地下水冲洗砂石降温;把水池子上方苫盖铝箔面反射阳光,使生产用水温度控制在 20℃ 以下。
3.聚羧酸减水剂的适应性
聚羧酸减水剂与其他减水剂相比,与混凝土原材料的适应性较差,对水泥的温度、砂石的含泥量、矿物掺合料的成分、外加剂的掺量等都比较敏感。因此,在使用聚羧酸减水剂之前,一定要用生产所用的大货进行试验,合适后再投入生产。
减水剂,主要代表是芳香族盐系和聚羧酸系减水剂,它的优点在于具有比较高的减水率和保塑性,是提升混凝土性能的主要添加剂。芳香族盐系减水剂主要成分为、、酚类化合物、甲醛等,它的减水率在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三十之间,具有很强的保塑性,不受混凝土凝结时间的影响,且减水剂的掺量很低,可以有效地防止混凝土碱集料反映,提升混凝土的耐久性。另外,这类的减水剂的生产条件比较好控制,成本低、易开发、保塑性强、没有产生“二废”,属于环保化工产品,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而另一种减水剂—聚羧酸系减水剂,主要成分为酸、酸酯、顺丁烯二酸等,它是不饱和碳酸和可聚合单体共聚而成的聚合物。它的减水率高达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三十五,具有很好的减水效果和保塑性,能有效地减少或者防止新拌混凝土的塌落度损失,但这类减水剂的研发成本较高,推广应用较少。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