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配好的标准
①接触面积后一道:95%以上;其他各道:75%以上,而且接触点分布均匀,无较重的接触痕迹。
②间隙(松紧度)适当检查方法如下。
经验法:在轴瓦表面加入一薄层机油,并将瓦盖按规定力矩拧紧(拧紧顺序同上),用双手的腕力扳动曲轴臂,能使曲轴转动一圈左右为合适。公斤扳手法(比较可靠的方法):用扭力扳手在曲轴后端装飞轮的螺栓处转动,其转动力矩为:3道瓦
QSK19-G11康明斯柴油发电机
刮配好的标准
①接触面积后一道:95%以上;其他各道:75%以上,而且接触点分布均匀,无较重的接触痕迹。
②间隙(松紧度)适当检查方法如下。
经验法:在轴瓦表面加入一薄层机油,并将瓦盖按规定力矩拧紧(拧紧顺序同上),用双手的腕力扳动曲轴臂,能使曲轴转动一圈左右为合适。公斤扳手法(比较可靠的方法):用扭力扳手在曲轴后端装飞轮的螺栓处转动,其转动力矩为:3道瓦:2~3kgfm;4道瓦:3~4kgfm;5道瓦:4~5kgfm;6道瓦:6~7kgfm;7道瓦:7~8kgfm即为合适。在柱塞偶件的上端面上,装有另一副精密偶件(出油阀与出油阀座),称为出油阀副。另外还有测量法和铅丝、铜皮法,这两种方法已在前面讲过,在这里就不再重述。
经过检查,若配合间隙过小,应进行适当修刮;若配合间隙过大,可将轴瓦两端的调整垫片减少,或在轴瓦背面垫适当厚度的铜皮(大修时不允许),必要时可更换轴瓦。切不可用锉刀锉削轴瓦盖或座孔的两端。
关于轴瓦与轴颈的径向间隙,每种机型都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凸轮工作表面磨损较严重,还可能出现擦伤、麻点等不正常磨损情况。配合间隙大小与轴瓦合金层的材料、轴颈直径、内燃机转速及轴瓦单位面积上承受的载荷有关,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轴瓦合金层的材料。一般而言:巴氏合金轴瓦<铜合金轴瓦<铝合金轴瓦<镍合金轴瓦。
4)轴瓦松紧度不当的后果配合间隙过大的后果:机油流失;油压减小;油膜形成困难;轴瓦承受的冲击负荷加剧;产生敲击声。配合间隙过小的后果:油膜形成困;产生半干摩擦;轴承的工作温度上升;轴瓦磨损加剧;烧瓦或“抱轴”

配气机构的结构形式及工作过程
气门式配气机构由气门组(气门、气门导管、气门座及气门弹簧等)和气门传动组(推杆、摇臂、凸轮轴和正时齿轮等)组成;进排气系统由空气滤清器、进气管、排气管和消声器等组成。
内燃机配气机构的结构形式较多,按照气门相对于汽缸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两种形式:气门布置在汽缸侧面的称为侧置式气门配气机构;气门布置在汽缸顶部的称为顶置式气门配气机构。采用侧置式气门配气机构布置的燃烧室横向面积大,结构不紧凑,而高度又受气流和气门运动的限制不能太小,所以当压缩比大于7.5时,燃烧室就很难布置。对于四冲程内燃机,每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曲轴旋转两周,各缸进、排气门各开启一次,凸轮轴只旋转一周,其传动比为2:1。对于柴油机,由于压缩比不能太低,所以广泛采用顶置式气门配气机构。按凸轮轴的布置位置可分为上置凸轮轴式、中置凸轮轴式和下置凸轮轴式;按曲轴与凸轮轴之间的传动方式可分为齿轮传动式和链条传动式;按每缸的气门数目可分为二气门、三气门、四气门和五气门机构。
顶置式气门配气机构由凸轮轴、挺柱、推杆、气门摇臂和气门等零件组成。内燃机对配气机构及进排气系统的要求是:进入汽缸的新鲜气或可燃混合气要尽可能多,排气要尽可能充分。进、排气门都布置在汽缸盖上,气门头部朝下,尾部朝上。如凸轮轴为了传动方便而靠近曲轴,则凸轮与气门之间的距离就较长。中间必须通过挺柱、推杆、摇臂等一系列零件才能驱动气门,使机构较为复杂,整个系统的刚性较差。
顶置式气门配气机构工作过程如下:凸轮轴由曲轴通过齿轮驱动。当内燃机工作时,凸轮轴即随曲轴转动,对于四冲程内燃机而言,凸轮轴的转速为曲轴转速的1/2,即曲轴转两转完成一个工作循环,而凸轮轴转一转,使进、排气门各开启一次。②锤击法先清除黏附在曲轴表面上的油污,然后用煤油或柴油浸洗整个曲轴,再取出曲轴将其抹拭干净,将曲轴的两端支撑在木架上,用小手锤轻轻敲击每道曲轴臂。当凸轮轴转到凸起部分与挺柱相接触时,挺柱开始升起。通过推杆和调整螺钉使摇臂绕摇臂轴转动,摇臂的另一端即压下气门,使气门开启。在压下气门的同时,内、外两个气门弹簧也受到压缩。当凸轮轴凸起部分的高点转过挺柱平面以后,挺柱及推杆随凸轮的转动而下落,被压紧的气们弹簧通过气门弹簧座和气门锁片,将气门向上抬起,后压紧在气门座上,使气门关闭。气门弹簧在安装时就有一定的预紧力,以保证气门与气门座贴合紧密而不致漏气。
供油量的调节
喷油泵向喷油器供给的柴油量主要取决于柱塞的有效行程和柱塞的直径,其数值等于柱塞开始压油时,回油孔处斜槽的下边缘至回油孔下边缘的距离。气门座是与气门密封锥面相配合的支承面,它与气门共同保证密封性能,同时它还要把气门头部的热量传递出去。此距离愈长,有效行程愈长,则供油量愈大,而这一距离的长短则可通过转动柱塞加以改变。油量控制机构就是根据柴油机负荷的大小,转动柱塞来调节供油量,使其与负荷相适应。
油量控制机构有两种形式:齿杆式和拨叉式。
①齿杆式油量控制机构目前应用广泛。但一般说来,由于凸轮轴的受力不大,它的磨损速度是缓慢的,通常在内燃机两三个大修周期(甚至更长时间)才达到允许使用极限。柱塞下端有条状凸块伸入套筒的缺口内,套筒则松套在柱塞套筒的外面。套筒的上部用固紧螺钉锁紧一个可调齿圈,可调齿圈与齿杆相啮合。移动齿杆即可改变供油量。当需要调整某缸供油量时,先松开可调齿圈的固紧螺钉,然后转动套筒,带动柱塞相对于齿圈转动一定角度,再将齿圈固定即可。这种油量控制机构传动平稳、工作可靠,但结构较复杂。
②拨叉式油量控制机构主要由供油拉5、调节叉和调节臂等组成。④连杆大端端隙的检查当连杆轴瓦全部刮配好以后,还要对连杆大端的端隙进行检查,连杆大端的侧面与曲轴臂之间的间隙不能过大,一般为0。当供油拉杆移动时,固定在拉杆上的调节叉随即拨动调节臂,使柱塞随之一起转动,从而改变供油量。柱塞仅转动很小角度就能使供油量改变很大,因此拨叉式油量控制机构对供油量的调节十分灵敏。其结构简单、制造容易,适用于中小型柴油机。
在柱塞直径一定时,有效行程愈长,供油量愈大,喷油延续时间愈长。喷油延续时间过长,则会由于后期喷入的燃料不能充分燃烧而使柴油机性能恶化。因此,供油量较大的柴油机,必须选用较大的柱塞直径。
对于多缸喷油泵,如各缸的供油量不一致时,必须进行调整。调整的方法因结构不同而异。如采用拨叉式油量控制机构,则可通过改变调节叉在拉杆上的位置来调整供油量。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