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除锈方法中,酸洗除锈是应用Z为广泛的方法。酸洗中使用Z为常见的是盐酸、硫酸、磷酸。盐酸酸洗不宜超过45 ℃,使用浓度为10%~45%。硫酸适合的温度为50~80 ℃,使用浓度为10%~25%。磷化即金属铁、锌、铝及其合金在酸性磷酸盐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形成非金属或非导体转化膜的一个过程,磷化层应用Z广泛的是作为涂装底层以及和各种涂料的配合使用,以延长涂层的使用寿命。提高耐蚀性。磷化膜虽薄,但由
金属磷化
各种除锈方法中,酸洗除锈是应用Z为广泛的方法。酸洗中使用Z为常见的是盐酸、硫酸、磷酸。盐酸酸洗不宜超过45 ℃,使用浓度为10%~45%。硫酸适合的温度为50~80 ℃,使用浓度为10%~25%。磷化即金属铁、锌、铝及其合金在酸性磷酸盐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形成非金属或非导体转化膜的一个过程,磷化层应用Z广泛的是作为涂装底层以及和各种涂料的配合使用,以延长涂层的使用寿命。提高耐蚀性。磷化膜虽薄,但由于它是一层非金属的不导电隔离层,能使金属工件表面的导体转变为不良导体,抑制金属工件表面微电池的形成,进而有效阻止涂膜的腐蚀。

磷化是一种化学与电化学反应形成磷酸盐化学转化膜的过程,所形成的磷酸盐转化膜称之为磷化膜。磷化的目的主要是:给基体金属提供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金属被腐蚀。这种转化膜的作用:①用于金属表层的预调整,方便金属成型加工;②用于金属表面的预处理,以便涂装,且可以防止涂层下的腐蚀;③提腐性能,为蜡和防锈油提供良好的底层;④用于金属表层的预处理,以便喷塑。随着金属表面上磷酸盐的沉淀,磷化反应也随之减慢,当整个表面被磷化膜全部覆盖后,磷化过程结束。磷渣的主要成分FePO4,磷化膜的主要成分是Me3(PO4)2、H2O,也有少量的氧化铁和FePO4。

又如为保证质量可靠和稳定,保证较高的成品率,在大批大量生产中采用珩磨和超精加工工艺加工较精密零件。有规划,合理的工艺方案能提高金属表面加工精度,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磷化处理温度为35~55℃。低温磷化成膜的动力主要依靠促进剂,形成的磷化膜薄而致密,光滑平整,综合成本较低,是目前涂装底层处理的主要技术。磷化处理温度为80~90℃。优点是配方简单,磷化速度快,磷化膜的耐蚀性、硬度及耐热性较高。缺点是能耗大,沉渣多,成本高,且磷化膜较厚且粗糙,一般不作为涂装前的磷化。

选择加工方法要与生产类型相适应,大批大量生产应选用生产率高和质量稳定的加工方法。例如平面和孔采用拉削加工;单件小批生产则采用刨削、铣削平面和钻、扩、铰孔。我国的磷化技术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与不懈努力,在磷化技术的配方、工作机理等方面亦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技术含量较高、难度较大的表面处理技术仍然采用国际产品。金属加工工件表面精度与油品具有很大的关联性,金属加工油通过硫化极压抗磨添加剂的平稳释放可以有效降低工件表面的磨损程度,从而保证工件精度。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