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厌氧氨氧化工艺提供了一种更可持续的废水处理方式。厌氧氨氧化工艺已应用于高强度氮废水的处理,以及污水处理厂的主流废水(WWTP)的处理中。在其它条件适当的情况下,经1~3个月可成功的培养出颗粒污泥;低温下培养颗粒污泥的研究较少,但有文献报道在使用颗粒污泥低温驯化后处理底浓度制药废水的实验中,COD的去处率达90%,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关于SO42-对颗粒污泥的形成目前尚在讨论中。
厌氧污泥公司
因此,厌氧氨氧化工艺提供了一种更可持续的废水处理方式。厌氧氨氧化工艺已应用于高强度氮废水的处理,以及污水处理厂的主流废水(WWTP)的处理中。在其它条件适当的情况下,经1~3个月可成功的培养出颗粒污泥;低温下培养颗粒污泥的研究较少,但有文献报道在使用颗粒污泥低温驯化后处理底浓度制药废水的实验中,COD的去处率达90%,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于SO42-对颗粒污泥的形成目前尚在讨论中。据Sam-Soon的胞外多聚物假说,局部氢的高分压是诱导微生物产生胞外多聚物从而与细菌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带电基团的静电吸引及物理接触等架桥作用,构成一种包含多种组分的生物絮体,从而形成颗粒污泥的必要条件,而有硫酸盐存在时,由于硫酸盐还原菌对氢的利用,使反应器无法建立高的氢分压,从而不利于形成颗粒污泥。

水力负荷这是重要的一条,需要循序渐进。水力负荷太低,会导致大量分散污泥过度生长,从而影响污泥的沉降性能,甚至会导致污泥膨胀。但水力负荷过大,会对颗粒污泥造成剪切并会剥落未聚集细胞体的胞外多糖粘滞层而阻碍粘附聚集。因此,在启动初期,应采用较小的水力负荷(0。05-0。1m3/㎡h)使絮体污泥能够相互粘结,向集团化生长,有利于形成颗粒污泥的初生体。

颗粒度颗粒污泥占厌氧污泥总量的60~70%,越高越好。颗粒度的测量方法:取约200~500ml的厌氧污泥,静置后排出上清液,记录体积为V1,然后像“淘米”一样,反复用清水将絮状污泥洗出,留下颗粒污泥,记录体积为V2,V2/V1就是颗粒度。VSS/TSS代表厌氧细菌在颗粒污泥中的比例,比值越高,意味着厌氧细菌的比例越高,比值高的一般可以达到0。8;比值偏低,是因为其中的惰性物质偏多,相应的活性也差一些,比值低的可以达到0。3。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