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大鼓售后(梵名dundubhi)乐器名。打击乐器的一种,又作太鼓。即在中空的木制圆筒上张皮,以供打击的乐器。在古来被做为敲打集众之用。在《有部目得迦》卷八中说:“六大都城诸苾宣等,咸悉来集,人众既多,遂失时候。佛言:应打犍稚。虽打犍稚,众闹不闻。佛言:应击大鼓。”此外,鼓也用来做为警示之用。在《大唐记》卷十二亦将在鼓用于仪式、舞乐与军阵中。唐代以降,禅林普遍使用大鼓。《
梅花大鼓售后
梅花大鼓售后(梵名dundubhi)乐器名。打击乐器的一种,又作太鼓。即在中空的木制圆筒上张皮,以供打击的乐器。在古来被做为敲打集众之用。在《有部目得迦》卷八中说:“六大都城诸苾宣等,咸悉来集,人众既多,遂失时候。佛言:应打犍稚。虽打犍稚,众闹不闻。佛言:应击大鼓。”此外,鼓也用来做为警示之用。在《大唐记》卷十二亦将在鼓用于仪式、舞乐与军阵中。唐代以降,禅林普遍使用大鼓。《敕修百丈清规》卷下,有“法鼓”、“茶鼓”、“斋鼓”、“更鼓”、“浴鼓”等多种。其中,法鼓是在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时击之。上堂时击三通,小参时击一通,普说时击五下,入室时击三下,皆当缓击。茶鼓是在祖忌献茶汤时,长击一通,由侍司主之。斋鼓悬于库司之前,于斋时击三通。更鼓是由库司主之,早晚平击三通,其余随更次击之。浴鼓是在浴时击四通,由知浴主之。
大鼓大小不一,以鼓面直径而分,有27、33、40、46和54厘米五种规格,它们的鼓身分别高17、20、24、30和34厘米。制作战鼓用材与堂鼓相同,但鼓身也可用椴木制作,中部装有2—4个鼓环;并用木棰演奏。
梅花大鼓售后明代以来,大鼓已改变原来旧制,而成为扁圆形。鼓框多用椿、色、桦、桑、杨等木材制作,双面蒙以牛皮为面,皮边用单排鼓钉固定,鼓框两侧设有两个鼓环。大鼓规格不一,大小有别,鼓面直径52厘米~100厘米、鼓框高20厘米~34厘米,发音较堂鼓低,但很响亮。主要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舞蹈、灯会、杂技和锣鼓队中,但遇有庄严、隆重之场面,仍要使用长腔大鼓,演奏者技艺高超,可以边击边舞。


做牛皮鼓的牛皮全部要用手工削,因为中间要薄,皮边要厚,机械做不来。一般要老皮,皮毛好看才能做,不能有擦伤。从古至今,牛皮大鼓制作行业都有“制鼓是徒弟,制皮是师傅”的说法,也就是说制牛皮是制作牛皮大鼓难度高的,也是关键的环节,重要的是里面不能有,有就很容易裂。正是因为制皮的要求高,难度大,整套制牛皮的技术在一个地区没有几人能够掌握。经过一道道高标准的工序,将牛皮定型后就可以“上规”了,也就是将它固定在鼓桶上。牛皮所谓的“上规”就是用绳索加铁钩将牛皮拉紧固定,然后用千斤顶往上加压,已达到将牛皮拉紧拉平的目的。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