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污泥中参与分解复杂有机物、生成甲1烷的厌氧细菌可分为如下三类:第-类:水解发酵菌,对有机物进行初的分解,生成有机酸和酒精。第二类:产乙1酸菌,对有机酸和酒精进一步分解利用。第三类:产甲1烷菌,将乙1酸以及其它一些简单化合物转化成为甲1烷。厌氧颗粒污泥的外观特点:颗粒污泥质软,有一定的韧性和粘性反应区上部的颗粒污泥的挥发性相对较高。对接种污泥的量,有学者研究认为,厌氧污泥接种量为
颗粒厌氧污泥
颗粒污泥中参与分解复杂有机物、生成甲1烷的厌氧细菌可分为如下三类:第-类:水解发酵菌,对有机物进行初的分解,生成有机酸和酒精。第二类:产乙1酸菌,对有机酸和酒精进一步分解利用。第三类:产甲1烷菌,将乙1酸以及其它一些简单化合物转化成为甲1烷。厌氧颗粒污泥的外观特点:颗粒污泥质软,有一定的韧性和粘性反应区上部的颗粒污泥的挥发性相对较高。

对接种污泥的量,有学者研究认为,厌氧污泥接种量为11。5kgVSS/m3(按反应区容积计算)左右时,对于迅速培养出厌氧颗粒污泥是合适的。启动方式:采用低浓度进水,结合逐步提高水力负荷的启动方式有利于污泥颗粒化。这是因为低浓度进水可以有效避免抑制性生化物质的过度积累,同时较高的水力负荷可加强水力筛分作用。

当出现一定量的污泥后,提高水力负荷至0。25m3/㎡h以上,可以冲走部分絮体污泥,使密度较大的颗粒污泥沉降到反应器底部,形成颗粒污泥层。为了尽快实现污泥颗粒化,把水力负荷提高到0。6m3/㎡h时,可以冲走大部分的絮体污泥。但是,提高水力负荷不能过快,否则大量絮体污泥的过早淘汰会导致污泥负荷过高,影响反应器的稳定运行。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