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大脑实质受到损伤后可出现神经功能改变,如偏瘫、平衡失调等。
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动物模型而言,造模结束只是步,验证个体模型是否成功是第二步,而控制组内个体特征一致性是第三步。
采用神经功能评分是重要的观察指标,可以用来在体评价模型是否成功或者病变严重程度。尽量控制动物模型的评分一致性是很困难但不得不做的一件事。
这里介绍三种常见的啮齿类神经功
动物模型制作公司
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大脑实质受到损伤后可出现神经功能改变,如偏瘫、平衡失调等。
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动物模型而言,造模结束只是步,验证个体模型是否成功是第二步,而控制组内个体特征一致性是第三步。
采用神经功能评分是重要的观察指标,可以用来在体评价模型是否成功或者病变严重程度。尽量控制动物模型的评分一致性是很困难但不得不做的一件事。
这里介绍三种常见的啮齿类神经功能评分方法。
一、【Longa评分法】
① 无神经功能缺陷:0分;
②瘫痪侧前爪不能完全伸展:1分;
③行走时向瘫痪侧转圈:2分;
④行走时向瘫痪侧倾倒:3分;
⑤不能自动行走,存在意识丧失现象:4分。
二、【Bederson评分法】
抓起动物的尾巴,使动物离台面10cm高。此时,正常大鼠的前爪处于伸直状态,而存在神经功能病变的动物则可出现如下表现:
②动物尾巴提起后,瘫痪侧前肢回收并屈于腹下,而正常侧肢体伸向台面:1分;
③除第二条表现以外,俯卧于台面时向瘫痪侧侧推动物的阻力较正常侧明显降低:2分;
④除条和第二条以外,动物行走时向瘫痪侧旋转:3分。
三、【平衡木评分法】
一根长为80cm、宽为2.5cm的木条,水平固定在离台面10cm高度的地方,然后让动物在木条上行走。
①能跳上平衡木条,可以自由行走但不跌倒:0分;
②能跳上平衡木条,动物在上面行走会跌下,但跌下的机会小于50%:1分;
③能跳上平衡木条,动物在上面行走会跌下,但跌下的机会大于50%:2分;
④动物在正常侧身体的帮助下可以跳上平衡木条;但是瘫痪侧的后肢不能够帮助身体向前移动:3分;
⑤动物无法在平衡木条上行走,但是可以坐在木条上:4分;
⑥将动物放在木条上,动物很快会掉落下来:5分。
三、实验指标区域指标开臂1停留时间、活动路程、进入次数、潜伏期、平均速度(X轴投影速度)开臂2停留时间、活动路程、进入次数、潜伏期、平均速度(X轴投影速度)开臂3停留时间、活动路程、进入次数、潜伏期、平均速度(X轴投影速度)其他臂停留时间、活动路程、进入次数、潜伏期、平均速度(X轴投影速度)四、实验方法及应用
1) 动物适应实验环境1周后,称重,禁食24小时。此后每天训练结束后限制性地给予正常食料(据体重不同,大鼠16-20g,小鼠2-3g),以使体重保持在正常进食大鼠的80%~85%。
2) 第二天,迷宫各臂及区分撒着食物颗粒(每只4~5粒,直径约3~4mm)。然后,同时将4只动物置于迷宫(通往各臂的门打开)。让其自由摄食、探究10min。
3) 第三天,重复第二天的训练。这一过程让动物在没有很强的应激条件下熟悉迷宫环境。
4) 第四天起,动物单个进行训练:在每个臂靠近外端食盒处各放一颗食粒,让动物自由摄食。食粒吃完或10min后将动物取出。
5) 第五天,将食物放在食盒内,重复天的训练,2次。
6) 第六天以后,随机选4个臂,每个臂放一颗食粒;各臂门关闭,将动物放在迷宫;30s后,臂门打开,让动物在迷宫中自由活动并摄取食粒,直到动物吃完所有4个臂的食粒。如经10min食粒仍未吃完,则实验终止。每天训练两次,其间间隔1h以上。

动物睡眠剥夺模型,睡眠剥夺是研究睡眠的功能与发生机制的重要方法。睡眠剥夺模型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睡眠剥夺实验的可靠性及准确性对睡眠剥夺实验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现将几种常用的睡眠剥夺模型的方法评价及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1.平台睡眠剥夺技术
此类方法主要是利用大鼠畏水及在水中无法进入睡眠的生活习性,通过在盛水的水槽中放置平台,让大鼠站立在平台上,因平台直径足够小(直径 6.5 cm 或更小)当大鼠进入 REM 时,因全身肌张力降低引起节律性低头触水以此来达到剥夺 REM 的目的, 此类方法简单易行无需复杂昂贵的设备,在不同条件的实验室均能开展因而应用广泛 其主要用来剥夺大鼠的REM ,可分为以下三种方法:
1.1单平台睡眠剥夺法
此方法早于 1964 年被应用在猫的睡眠剥夺实验中,不久以后有人将此方法应用于大鼠的睡眠剥夺实验,,方法为将一圆柱形台 (直径约 65 m m )放置在长 400 mm宽340 m m高160 mm的水槽中,往水槽中加水至平台露出水面约 10 mm ,将 1 只大鼠置于台上,大鼠可在平台上站立,可进入 NREM,当大鼠进入 REM 时全身骨骼肌张力明显降低,颈部肌张力降低引起节律性低头触水从而无法进入 REM,采用 SP 实验可引起动物的体重及胸腺重量减轻,上腺重量增加,血浆中上腺皮质酮增加,动物攻击行为增加,机体反应抑制等。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