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企业常检测的项目就是两种卫生指示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众所周知,食品企业常检测的项目就是两种卫生指示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菌落总数的检测不必多说,因为现行的就只有GB 4789.2-2010,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而大肠菌群的检测问题就多了,关注焦点在于MPN法的检测结果报告,细心地朋友可能会发现,报告单位有时是MPN/g(mL),有时又是MPN/100g(mL),这两个单位是
总大肠检测仪器
食品企业常检测的项目就是两种卫生指示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
众所周知,食品企业常检测的项目就是两种卫生指示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菌落总数的检测不必多说,因为现行的就只有GB 4789.2-2010,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而大肠菌群的检测问题就多了,关注焦点在于MPN法的检测结果报告,细心地朋友可能会发现,报告单位有时是MPN/g(mL),有时又是MPN/100g(mL),这两个单位是什么意思呢?能够简简单单的认为两者相差100倍吗?当然是否定的。

一次性解决大肠菌群MPN法报告的疑难杂症
针对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掰碎了细细讲明白,一次性解决大肠菌群MPN法报告的疑难杂症。
首先说明这两个单位的来源。2003年8月,和标准化管理联合发布了《GB/T 4789.3-2003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测定》,来替代1994版。这版的检测只有一种MPN法,但是却是大肠菌群检测的经典。在2010年3月,发布了《GB 4789.3-2010食品安全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这次推行的是强制性,内容进行充实,不但对MPN法进行重新要求,而且还增加了平板计数法,用于大肠菌群浓度较高的样品的检测。但是2010版正式实施的同时,有关部门也并没有废除2003版,导致现在两版并存的现象。值得一说的是2016版也即将替代2010版,在此同时,相关部门也并没有废除2003版的通知,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依旧会存在2003版和2016版并存的情况。
发酵法检测食品中大肠群的一种比较传统的方法
不同方法其检测原理和检测手段的不同,都会影响检测的灵敏度、准确性和性。
发酵法
发酵法是检测食品中大肠群的一种比较传统的方法,这种技术已经得到的普遍认可。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环保局(EPA)和法准化联合会(FSA)分别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批准在本国实施该技术,并为此制定了相应的判别标准[1]。
目前发酵法检测食品中大肠群主要采用的是GB4789.3-20肠菌群测定,是用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胨(LST)配置的肉汤管放在温度为(36±1)摄氏度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2)小时,先观察倒管内是否有气泡产生,然后(24±2)小时后进行产气酵试验,如果未产气则需要继续培养(48±2)小时,产气者进行酵试验。在酵试验中,用接种环从产气的LST肉汤管中各取取培养物1环,移到含有煌绿乳糖胆盐(BGLB)的肉汤管中,放在(36±1)℃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2)h,观察产气的情况。产气的就计为大肠菌群阳性管。由于该方法操作繁锁,耗费较大的物力财力人力,所以不太适应大量检测工作的需求[2]。

大肠菌群平板计数法检测
平板计数法
大肠平板计数法检测分为两个阶段。在初培养中,选取2~3 个适宜的连续稀释度, 每个稀释度接种2个无菌平皿,每皿接种1mL。同时取1mL生理盐水加入另外的无菌平皿作阴性对照。迅速将 15mL~20mL冷却至 46℃的结晶紫中性红胆盐琼脂(VRBA)加入每个平皿中。小心地旋转平皿,使培养基与样液充分混匀,等到琼脂凝固以后,再加入3mL~4mLVRBA 覆盖平板表层。翻转平板铺匀后,放在 36(℃±1)℃培养18~24h。平板菌落数按照以下方法选择:选取菌落数在 15CFU~150CFU之间的平板,分别计数平板上出现的典型和的大肠菌群菌落。典型菌落呈现紫红色,并且菌落周围有红色的胆盐沉淀环,菌落直径为 不小于0.5mm。证实试验为:从VRBA平板上挑取10 个不同类型的典型和菌落,分别移种到BGLB肉汤管内,(36℃±1)℃培养24~48h,观察产气情况。凡是BGLB肉汤管产气,就可以报告是大肠菌群阳性。证实是大肠菌群阳性的试管比例乘以以上步骤中计数的平板菌落数总数,再乘以稀释倍数,就是每g(mL)样品中大肠菌群数。
大肠菌群平板计数法操作起来比较简便,带有菌落的平板可以直接计数,还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可见的菌落与大肠菌群量可以直接对应,便于得出定量结果,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因为大肠菌群在平板上很小,所以肉眼有时难以观察,需要用放大镜仔细辨认。验证实验需要挑选菌落,因此受人主观的影响很大,如果没有挑对或挑取的数量不够多都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3]。

(作者: 来源:)